演而優則編導 李寶春新舞台推出新編京劇"知己"
新網記者劉詩婷台北特稿
2013/5/7 下午 06:39:46 / 文化藝術
辜公亮文教基金會與台北市立國樂團合作,將在新舞台推出新編京劇《知己》,同時擔任編劇、導演及演員的李寶春親切和藹,幽默風趣,記者會上的他談笑風生。李寶春是河北霸縣人,出身戲劇世家,祖父李桂春、父親李少春、母親侯玉蘭,皆是戲曲名家。自1990年初到台灣定居後,李寶春致力於京劇創新和推廣工作已有20多年。1994年他舉辦的「李寶春與兩岸國劇巨星:交響樂下唱皮黃」,使他成為史上第一個配上西方大型管弦樂伴奏演唱京劇的台灣演員。
 |
辜公亮文教基金會與台北市立國樂團合作,將在新舞台推出新編京劇《知己》。(劉詩婷攝影) |
這齣《知己》講述了清代才子、著名詩詞《金縷曲》作者顧貞觀為營救受江南科場案無辜受牽連的知己吳兆騫,奔走18年。有清代第一詞人之稱的納蘭性德讀完顧貞觀的《金縷曲》深受感動,協助他救吳。就在顧貞觀歷經波折終於盼得故人歸的時候,卻發現那個昔日狂放不羈的江南才子吳兆騫,已經變成了諂媚、怕死的小人。顧貞觀失望之餘,離開了京師,回鄉耕讀終老。
《知己》是大陸編劇郭啟宏的作品,曾排成話劇在大陸演出多場。在北京首演時,台灣海基會已故董事長辜振甫的長女、辜公亮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辜懷群和李寶春一起去觀摩,深受感動。
也擔任新舞台館長的辜懷群表示,當時觀戲後的次日她和郭啟宏一起探討什麼叫做「知己」,雖然兩人各持觀點不同,但是當晚郭啟宏作一首詩贈她且同時把《知己》的京劇演出權贈她,指定由李寶春執筆改編,那時的郭啟宏剛看完李寶春在北京公演的《弄臣》,曾表示,「你們連雨果的小說都能做這樣,我信任你們!」
 |
《知己》是大陸編劇郭啟宏的作品,曾排成話劇在大陸演出多場。(劉詩婷攝影) |
李寶春沒有出演顧貞觀,而是選擇演吳兆騫,這跟他在文化大革命時曾被下放到農場鍛煉過有關,戲中的吳兆騫也曾被流放到黑龍江省的寧古塔十幾年。所以他比任何人更能了解吳兆騫的感受。他說,話劇和戲曲的不同在於,話劇近似歷史,而戲曲近似人性的角度。李寶春希望觀眾認真去探討知己的含義,感受「人生永恆的狀態是變」和「珍惜眼前人」。
對於將話劇改編成京劇的做法,李寶春認為是很大的挑戰。「因為話劇他是逼真生活,改成戲曲,我們就是加強寫意、加強虛擬的東西,加強表演手法的發揮。發揮了我們戲曲的唱、念、做、打、舞,都用在這上面。當然這次沒什麼打,但是有舞,我們把一種意象的東西變成了形體的表現。」而對他試演的吳兆騫一角,如何拿捏與表現在劇裡多舛的遭遇而形成不同階段的心理變化,他也坦言有點難度,「我刻劃這個吳兆騫是一個很複雜很矛盾的人物,他開始是一個比較狂傲的才子文人,最後變了。從心態的變化、身體的變化從表現的變化,那都是經過一番的經歷磨練,是從內在的變化。」不過也跳脫一般戲曲人物的描寫而讓角色「更加人性化。」
在《知己》中,李寶春將顧貞觀的表演寫成崑曲,邀請崑曲藝術家溫宇航出演。京劇與崑曲之間的轉折,考驗編曲家的能耐,所以特意邀請了大陸作曲家朱紹玉出馬編寫唱腔。溫宇航表示,讀完劇本他立即答應了這個角色,清裝劇對他來說是第一次,有新奇的感覺,而京崑並陳的表現方式,對他來說有一種創作張力的慾望。
 |
《知己》講述了清代才子、著名詩詞《金縷曲》作者顧貞觀為營救受江南科場案無辜受牽連的知己吳兆騫的故事。(劉詩婷攝影) |
飾演納蘭性德的青年演員李侑軒則指出,此次演出,崑劇是中國古典歌劇,而京劇則是說唱劇,崑劇本質是唱詞,而京劇本質是說唱文學吟哦,對他來說是個新式的挑戰,相較於過去扮演的老生,納蘭性德是個完全陌生的角色,清裝演出,頭髮剃半牛尾造型,沒有老生的鬍子,去了水袖的手勢,一開始很不習慣。還有連步伐與站姿都完全不同,特別困難的在於音韻,京劇以國語為主,強調京式兒話音,他說:「有些話一定要有『兒』的音,有些則完全不能有,常常弄糊塗了。」談到初開始練習時,連對家人講話都會特別維持在那狀態。他笑著透露,他連對自己一歲的女兒都教她北京腔的「爸爸」,可愛的女兒現在見著他,都會喊出兩種不同口音的爸爸!最後談到對於納蘭性德一角總結,他以四個字逗趣的說,「砍掉重練」。
《知己》將於5月24到26日在新舞臺演出。辜懷群則特別提醒觀眾,之前《知己》文宣上的指揮為翟春泉,目前確定改由台北市立國樂團團長,同時也是《知己》的作曲家鍾耀光擔任。辜懷群說:「我們跟鍾團長過去的合作非常愉快,從近期的《弄臣》到早期的《孫臏與龐涓》,都是鍾團長幫我們寫的。他的背景是西方音樂,打擊跟作曲,現在他在國樂團因此有機會作到一些跨界交流。」不過她也慮及如果有觀眾是特別為了指揮或者編曲、主演等特定參與人員而去買票的情況,「如果有人原本是因為瞿春泉買票的,我們就一定接受退票,這是我們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