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蔬果妝白米 紅黃綠紫彩色米帶動飲食新趨勢
新網記者林建志台北特稿
2013/5/8 下午 08:16:39 / 產業經濟
近年來國內飲食習慣深受西方國家影響,國人米飯攝取量降低。為了協助國人改變主食消費的習慣,行政院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前後花了7年的時間,研發出米粒表面處理技術,量產彩色米豐富你我飲食生活樂趣。
 |
師傅以彩色米製作好吃的壽司,希望帶動飲食新趨勢。(歸鴻亭攝影) |
花蓮農改場場長黃鵬表示,自古以來,東南亞盛行利用薑黃、香草作物等具有天然色素的食材,與米飯一同烹煮的作法,即為彩色米的雛形。為了提供國人天然的彩色米,花蓮廠數年前致力研發彩色米加工技術,萃取蔬果天然色彩噴覆於免洗米表面,製造出紅、黃、綠、紫等顏色的彩色米。
黃鵬說,目前米粒表面處理技術已取得台灣一項新型專利,並以專屬授權方式技轉給民間使用,日產量上看2公噸左右。為了順應環境友善的趨勢,米粒表面技術在開發階段即將環境友善、降低能源使用等因素納入考量。
在色料萃取的部分,運用連續萃取技術將萃取與濃縮兩個步驟合併簡化,節省濃縮時間、能源消耗與人力需求。在染色部分,運用色料霧化與風力乾燥技術結合,節省烘乾時間與設備需求以降低能源消耗。
 |
花蓮農改場場長黃鵬介紹萃取蔬果天然色彩噴覆於免洗米表面,製造出紅、黃、綠、紫等顏色的彩色米。(歸鴻亭攝影) |
彩色米目前有4種顏色分別是紅、黃、綠、紫,各別採用紅麴、薑黃、綠色蔬菜與花青素染色。其中綠色因為採用天然葉綠素,在烹調後顏色會有轉為橄欖色的傾向,此乃葉綠素的特性。其他顏色因為個別染色原料均有熱安定性,米飯在烹煮的過程中不會變色。
花蓮區農改場表示,使用米粒表面技術製造的高品質彩色米,結合本土優質蔬果與高品質白米,提供消費者用餐趣味性。除了家庭用食外,更可供給餐飲業者製作特色餐點與開發為農特產伴手禮,未來極具開發潛力。目前這項技術已經專屬授權給民間廠商,一天產量可達2公噸以上,業者正積極生產中,預計年底可以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