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檢測癌細胞性質 末期大腸癌治療現曙光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13/7/9 下午 07:02:24 / 醫療保健
根據衛生署資料顯示,近幾年大腸癌又再度蟬連國人好發癌症的第1名,每50分鐘就有1人得到大腸癌。
|
台中榮總大腸直腸科主任王輝明介紹先經基因檢測癌細胞性質,再依不同細胞性質進行不同治療組合,能夠提高治療效率。(歸鴻亭攝影) |
屏風表演班創辦人李國修日前因大腸癌過世,台中榮總大腸直腸科主任王輝明表示,國內25%的大腸癌患者發現罹病時已經屬於末期,腫瘤多以轉移到其他器官,如肺、肝臟等癌細胞已轉移的大腸癌,癌細胞多在腸子的右邊,所以多數患者不會覺得肚子痛,等到虛弱、體重減輕、腹瀉,才發現已是末期,建議民眾應定期做糞便潛血篩檢。
王輝明說,腫瘤已經轉移至其他器官,就無法單以手術切除治療,須再配合化學治療與標靶藥物。美國臨床腫瘤年會(ASCO)今年6月發表一篇比較大腸癌用藥之研究,結果發現大腸癌病患治療前,先經基因檢測癌細胞性質,再依不同細胞性質進行不同治療組合,能夠提高治療效率,在癌末病人身上結果更為顯著,平均大腸癌末期病人能夠增加3.7個月的存活期。
不過,雖然醫學進步,大腸癌末期患者雖可望經由基因檢測技術,增加存活期,但及早發現是能完全根治的。
|
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糠榮誠警告年長者是大腸癌高危險族群。(歸鴻亭攝影) |
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糠榮誠指出,年輕族群排便出血檢查結果多是痔瘡,而非大腸癌,年長的大腸癌高危險族群,警覺性反而較低。
糠榮誠說,若發現大便習慣改變、排便出血、排便有黏液、腹部摸到腫塊、體重減輕或容易疲倦,都可能是大腸癌的症狀,;糞便中若帶血,呈暗紅色,就可能為大腸癌的症狀,但若是排便時出現鮮紅色的血液,或是擦屁股時有鮮紅色的血,多可能為痔瘡而非大腸癌。
目前針對轉移性大腸癌第1線標靶治療,健保局已通過給付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單株抗體Cetuximab及血管生長因子單株抗體Bevacizumab兩種標靶藥物。Cetuximab直接作用在腫瘤細胞上,有生物標記KRAS基因可預測是否有效,副作用是皮膚及輸注反應,可經由預防性藥物達到有效控制;而Bevacizumab則是經由改變血管特性而達到抑制腫瘤生長環境,副作用是胃腸穿孔、傷口癒合的併發症及出血,現階段無法事先預防,因此病患若治療後需進行手術,需小心時間點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