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邀請建築家王大閎 重溫經典作品珍貴圖檔手稿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13/7/17 下午 06:28:57 / 卓越菁英
文化部長龍應台今日邀請高齡96歲的建築家王大閎,前往台灣博物館土銀展示館檢視他館藏的王大閎建築設計圖稿原件。銘傳大學建築系教授徐明松、實踐大學建築系教授王俊雄與台北現代建築學會理事長郭肇立三位學者在一旁解說。
|
文化部長龍應台(中右)仔細閱覽建築家王大閎(中左)國立國父紀念館建築手稿。(歸鴻亭攝影) |
台灣近代建築界擁有「永恆的建築詩人」美譽的傳奇人物王大閎,設計包括重要經典作品國立國父紀念館、虹廬、登月紀念碑、外交部辦公大樓,超過40年的珍貴圖檔手稿,一一再現。
龍應台表示,王大閎設計的建築空間孕育了國人氣質,王家祖孫三代都是時代人物,祖父王煜初是思想啟蒙者、父親王寵惠是中華民國法制奠基者、王大閎則是建築美學開拓者,一家三代與中華民國史、台灣發展史息息相關。
她說,王大閎建築師是臺灣近代建築界的代表人物,也是第一代接受西方教育的華人建築師,十多年前她在台北市推動古蹟文資與建築風貌保存時,就曾經注意到王大閎先生的傑出作品,而在香港蒐集民國史料時,更發現大量王寵惠、王煜初的豐富事蹟。
|
台灣博物館館長陳濟民(左一)說明從2007年起徵集二次大戰後台灣經典建築設計圖說,王大閎作品為其中翹楚。(歸鴻亭攝影) |
龍應台指出,當我們看待建築發展史,眼中不能只有包浩斯、葛羅培斯、或是某某主義,更應該注意自己泥土上的花朵。文化部很早就注意到王大閎作品的重要性,透過史料蒐集、展覽、建築圖稿徵集,保留臺灣經典建築的第一手文件,深具意義。
王大閎與建築家貝聿銘是同學,兩人皆為第一代受西方教育的華人建築師,台博館從2007年起徵集二次大戰後台灣經典建築設計圖說,王大閎作品為其中翹楚。他因行動不便、聽力也不好,今日在建築師兒子王守正陪同下,坐著輪椅現身國立台灣博物館。
王大閎設計的國父紀念館揉合東方文化內涵與西方現代建築特色,1972年完工,用了極複雜的3象度工法,帶出磅礡氣勢與線條美感;登月紀念碑是為紀念美國登月成功而設計,流線型的登月紀念碑充滿太空與自然的想像,在紀念碑內部則帶有中國傳統「天圓地方」的設計;位於濟南路三段的虹廬,是將傳統三合院的「一明一暗」特色拉成垂直狀,以高大的白牆與通風的天井,在現代建築中呈現老蘇州建築的情調。
遠景出版社去年出版《靜默的光,低吟的風 ─王大閎先生》一書,獲37屆圖書類最佳非文學圖書獎金鼎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