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小林村梅子產業 "2021社會企業"重振災區經濟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13/8/7 下午 02:03:35 / 社會福利
莫拉克風災明日將屆滿4年,的台20、21線省道沿線包括小林村、桃園、那瑪夏等地的受災地區部落居民,今天在台灣大學農業陳列館宣布成立「2021社會企業」。
 |
「2021社會企業」執行長蔡松諭說明推動小林村梅子產業來重振災區經濟。(歸鴻亭攝影) |
「2021社會企業」執行長蔡松諭表示,該社會企業由原為科技業老闆的簡添旭捐助成立,希望創造台灣獨特的產業模式—在山上收購青梅製成梅胚創造第一次加工,並將梅胚送到山下永久屋合作農場做第二次加工,最後再製成台灣唯一的十年老梅膏、老梅餅等特色產品行銷各地,創造第三次效益,形成台灣唯一的「老梅特色產業經濟圈」。
蔡松諭說,當地居民代表和「2021社會企業」簽約,希望2年內創造1,600萬以上盈餘的目標,並將盈餘全數投入梅子廊道基礎產業的建設,將災區用梅子串聯起來。
這個社會企業是來自受災區青年奔走成立的,未來至少一半以上的盈餘會持續投入在地產業建設,也希望未來能透過這個例子,讓世界看見社會企業回饋社會的新台灣奇蹟。
 |
「2021社會企業」今日在台灣大學農業陳列館成立。(歸鴻亭攝影) |
他指出,社會企業是一個新的概念,是以營利為目的的商業公司,去做非營利的事。過去許多企業為了節稅與企業形象,紛紛成立基金會,表驗是從事社會公益,資助非營利組織,然而卻總是覬覦被資助者的資源,雙方一旦進入合作階段,常因經營權比例、分配等問題停止合作,而簡添旭和小林村的合作,從頭到尾都不干涉經營,而這才是真正的社會企業。
簡添旭則說,非常多的企業,都很想投入社會奉獻,也願意和非營利組織合作,但是這是一條非常艱辛的路程,政府應早日有相關的法律,給予企業和非營利組織一個鼓勵的機制,而不是袖手旁觀。
他特地前往日本,學習如何製作好吃的老梅,再將老梅技術帶回台灣,希望以美味精良的產品幫助2021地區的梅農改善生活,提供實質的就業機會。
今日的成立大會有行政院僑委會委員長陳士魁、莫拉克重建委員會前執行長陳振川、勞委會副主委郭芳煜、政務委員馮燕與藝人大百合等前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