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蜘蛛上千種 歡迎到特生中心蛛式會社分享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13/8/22 下午 10:48:16 / 生態環保
一般人對蜘蛛大都仍停留在醜陋、恐懼、不討喜的印象,其實雖然蜘蛛基本上都具毒性,但能真正會傷害人類的很少。
|
台灣的人面蜘蛛,體型頗大。(歸鴻亭攝影) |
行政院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羅英元表示,全世界蜘蛛種類共有4萬4千種,僅20到30種蜘蛛會造成人類皮膚紅腫、嘔吐、頭暈,只有赤背寡婦蛛、長尾蛛對人體有危害,只要別徒手捕捉蜘蛛,就可避免傷害。
羅英元說,台灣目前已有命名的為450種,但根據野外觀察及過往調查經驗,其種類估計應有千種以上;這些種類和數量豐富的蜘蛛是標準的「肉食主義者」,以陸域無脊椎動物為主要食物,同時也是許多脊椎動物的食物來源,對生態系的平衡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國際間正嘗試著利用此特性應用於生物防治,以天然的方式控制農林害蟲。
他指出,白額高腳蛛、幽靈蛛、跳蛛為家中常見的三種蜘蛛,而其中白額高腳蛛就是俗稱的旯犽(ㄌㄚˊㄧㄚˊ),旯犽其實是剋蟑高手,民眾只要開燈、多走動便可驅離,不必過於害怕,也不必殺死牠們,這些蜘蛛能幫忙抑制屋中蟑螂以及農林害蟲。
蜘蛛除了會結圓網,因應不同習性、地域,蜘蛛還會結出平網、漏斗網,還有蜘蛛棲息在水邊、樹幹旁,像溪狡蛛就生活在水邊,還會捕食魚類,牠會透過水面的波紋來感受獵物靠近與否,瞄準獵物後使出「輕功水上飄」,用毒牙吐出毒液,麻痺獵物。
|
行政院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羅英元介紹蜘蛛習性。(歸鴻亭攝影) |
羅英元說,特生中心於2013年起利用社群網路號召志同道合的民眾一起投入蜘蛛觀察,並運用「公民科學」(Citizen Science)的概念,建立臺灣蜘蛛多樣性及分布資訊,在正式成立
「蛛式會社-台灣蜘蛛研究」臉書粉絲團短短,半年多的時間,目前已有700位以上的夥伴加入並分享了上千筆的資料和照片,不僅協助建立蜘蛛物種時空分布資訊,也讓大家見識了許多美麗的蜘蛛以及尚未被命名的種類。
透過對蜘蛛的田野調查以及分類命名,可以了解它們如何因應環境變化,進而發現生態系的變化,更有助於未來自然教育的推廣與落實;這對國內的自然教育推廣非常正向,透過有趣的參與和推廣方式,可讓大家改變過往對蜘蛛既定的負面印象,也更加了解生物多樣性保育的概念和重要性,讓生物多樣性「主流化」的目標在社會大眾中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