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貿協議對網路安全言論自由 產學界憂心經社影響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13/8/30 下午 09:06:08 / 國際現勢
馬英九總統與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將於9月15日進行兩岸服務貿易辯論。台大經濟系及台大公共經濟研究中心主辦的「如何簽定服貿協議,共創兩岸雙贏」系列研討會,今日第2場以「言論自由」及「網路隱私」為主題,邀請學界及產業界人士公開討論。
|
「如何簽定服貿協議,共創兩岸雙贏」系列研討會,今日第2場主題為「言論自由」及「網路隱私」。(歸鴻亭攝影) |
台大電機系教授蔡志宏指出,服貿協議中,我方擬開放的項目包含海陸運輸、電腦服務、第二類電信服務等,這些項目在歐美國家皆被列為關鍵基礎設施;電信網路是這些關鍵基礎設施最依賴的支援體系,關係到物流、金融證券及醫療體系等,若開放第二類電信,將造成經濟社會面的全面影響。
他說,一旦中資可以投資第二類電信,進行低價競爭,吸引小型ISP、內容網站業者、社群網站或企業網站採用,中資就可能成為台灣物流、金流、甚至是數位內容體系的交換網路中心之一,業者要截取網路中傳遞的資訊,十分容易,對我國的國家安全及個人隱私都是重大威脅。開放第二類電信,台灣社會增加的風險,可能遠高於開放的經濟利益。
交大資工系教授林盈達認為,一旦開放中資投資第二類電信,對台灣社會產生的影響,將不亞於中國對香港的控制。NCC官員認為開放二類電信的衝擊較小,但二類電信牽涉到網路通訊,而現在一般人的上網時間遠多於打電話,因此上網通訊的重要性遠大於電話通訊。中資直接來台經營,容易引起台灣用戶疑慮,可用間接投資的方式取得董事席次及實際影響力,或者負責台灣ISP的機房服務,接觸到實體機房便能掌控用戶通訊。
「推動網路中立性立法」發起人楊孝先則表示,數位匯流政策是未來的趨勢,但我國目前的數位匯流政策還不完備,開放第二類電信後,媒體、電信業、消費性電子產業都會產生交流。雖然台灣尚未開放中資投資媒體,但卻開放了資訊業底下的所有服務,中國還是可以透過資訊業來提供媒體服務。
印刷公會聯合會名譽理事長吳朝陽以香港為例,香港的本土出版社倒閉之後,中資成立了中聯出版社,所有的出版內容都受中國控制,甚至可以更改,這對台灣來說,一旦服貿協議簽下,台灣也可能步上香港後塵。
|
與會產學人士對服貿協議中第二類電信服務與中資投資台灣書店充滿疑慮。(歸鴻亭攝影) |
TAZZE和博客來網路書店創辦人張天立指出,出版業依照產業鏈,共分成3塊,分別是印刷、出版、發行與通路等。因為有通路,書籍才能跟讀者見面,一旦中資投資台灣書店,那未來將無法在書店看到任何批評中國政策的書。台灣有言論自由,因此出版業強,中國了解這一點,因此不開放出版業,只開放他們經濟規模大的印刷與發行通路;但中國出版業是官方的大型出版集團,台灣則是中小企業,以卵擊石很難與之對抗。中國出版業來台投資,是以統戰為目標,未來將威脅台灣的言論自由。
台大新聞所教授張錦華認為,服貿協議不只是經濟議題,而是國家安全層次的問題。中國從2004年起開始一系列對台宣傳政策,胡錦濤指出對台要做到「入島、入戶、入腦」;2009年進行「大外宣」計畫,投資西方主流媒體,提升中共政權的國際形象,並鼓勵大陸媒體到台港澳創辦媒體及出版社。
張錦華以壹傳媒併購案為例,壹傳媒每年獲利僅9億元,當初蔡衍明、辜仲諒與王文淵的收購金額卻高達175億,顯見政治利益遠大於經濟利益。中國出版業具有國營色彩,政府須了解中資背後的政治目的,並提出國安評估報告;也須防範中資以人頭股東掌握台灣出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