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朗誦詩篇 為"走過中山橋-橋的故事"特展揭序
新網記者吳岱穎台北特稿
2013/8/31 下午 09:52:46 / 天文地理
「矗然,綱的靈魂醒著,嚴肅的靜鏗鏘者。西螺平原的海風猛撼著這座力的圖案……」詩人余光中今天下午在台北故事館朗誦著他所創作的詩篇〈西螺大橋〉,為即將推出的特展「走過中山橋-橋的故事」揭開序幕。
|
詩人余光中在現場不只朗讀詩,也分享詩中的背景故事。(吳岱穎攝影) |
「走過中山橋-橋的故事」特展自9月1日起展出,台北故事館創辦人陳國慈表示,這次橋的故事從台北市民所懷念的中山橋出發,帶大家認識百年來台灣各地橋樑,民眾可在展覽中看到有80年歷史的台北中山橋青銅燈、民國57年上有嚴家淦先生題名的金屬橋碑。
今日的記者會特地邀請到詩人余光中到場朗讀<西螺大橋>、<荷蘭吊橋>、<洛陽橋>3首詩作,呈現橋樑的浪漫與美麗,為特展開場。台北市文化局局長劉維公表示,橋可以成為一個城市的地景記憶,希望台北的中山橋未來能在最短的時間內重建,感謝台北故事館為這次展覽所付出的所有努力。
|
自左至右為台北市文化局局長劉維公、余光中、故事館創辦人陳國慈為特展揭開序幕。(吳岱穎攝影) |
台灣河流多,相對橋也多,陳國慈指出,全台灣目前約有一萬多座大小橋樑。早期為連通兩地多就地取材,以木、竹及石材搭架臨時橋樑,隨著各項技術發展及交通工具使用的改變,橋樑的材料也加入了紅磚、鋼筋混凝土、鋼材等。不論是小巧精緻的古橋,還是兼顧了工藝美學的斜張橋,這些在不同時空中被創造出來的橋樑,如同時光機器,把我們帶往不同的時空中。
陳國慈表示,展場中特別精選文學詩作,讓民眾細細品賞作者與橋的情感,從老電影中看到台北「碧潭吊橋」、「中山橋」及「臺北橋」的舊日美景,在故事館戶外空間中,更展示了藝術家呂理煌的作品《菓凍月橋》,呈現不一樣的橋樑美學。橋樑構成的背後是經縝密的工程力學精算,除了了解搭建橋樑的過程,故事館並規畫出積木互動區,讓大小朋友一起來蓋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