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P X SMAP" 王嘉明回顧90年代常民成長記憶
新網記者范詩敏台北特稿
2013/9/5 下午 08:23:30 / 文化藝術
90年代是許多人成長的記憶,也是一個快速轉型的時代。在這個年代裡,韓流風並還沒吹進台灣,哈日風潮、全球化的意識開始迅速起飛、網際網路的時代來臨等等,改寫了我們的生活型態。
 |
《SMAP X SMAP》以蒙太奇的表現手法,來反映快速變遷的時代以及生活步調。(范詩敏攝影) |
導演王嘉明表示,這齣戲以微觀的角度,從大眾通俗文化加以解構,剖析當代社會與人的關係。《SMAP X SMAP》以1990年代為座標,從流行文化為出發點,探索臺灣多元文化的混血體質,作為常民系列三部曲之一。從9月6日到8日,將在台北市中山堂中正廳演出四場。
王嘉明說,整齣戲的結構共有11話,包含以蒙太奇手法穿插90年代當紅日劇、綜藝節目、舞蹈劇場等不同的內容。當時,有許多人因為日劇的啟發而特地學日語,也是林強的《向前走》紅遍大街小巷的年代,促使全劇使用臺日語夾雜的口白,漫畫式字幕戲謔閃爍,以現場拍攝、即時去背效果等手法概念,除了突顯異質空間和當代生活的文化脈絡之外,其實也呈現了當代生活中,人們與環境或人與人之間,漠不關切、漸行漸遠的弔詭關係。
王嘉明認為,90年代是一個輕薄短小的年代,變化的速度相當快,也是改寫「幸福」的關鍵年代,因為生活不再只限定於單純的個人,而是在巨大的全球化結構之下,在這整個大時代的環齒輪之中,幸福變成一種遙不可及的奢求。
 |
《SMAP X SMAP》從日本的流行文化,回顧台灣90年代的生活背景。(范詩敏攝影) |
而這齣戲中,難以執行的部分在於演員必須不斷練習台、日文交錯的台詞,隨時變換不同的場景,還要記熟唱唱跳跳的舞蹈動作和節拍…種種細節挑戰導演及演員的每一個細胞。
王嘉明的常民系列以10年為一個單位,講的是我們成長背景中的台灣生活。他認為,台灣的包容性很強,可以很寬容地接受外來文化,進而促使我們的文化變得多元而豐富;而很多人以為台灣沒有文化、沒有深厚的歷史脈絡,但是卻很少意識到,文化早就根存於生活的瑣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