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社會藝術 展出當代個體與社會間矛盾與新思維
新網記者吳岱穎台北特稿
2013/9/13 下午 06:16:24 / 文化藝術
為慶祝歌德學院在台成立50周年,與台北當代藝術館合作「風險社會-個體化的德國當代藝術新世代」展覽,邀請22位德國新銳當代藝術家,完整呈現屬於這個時代不同形式的創作概念,以日益嚴重的「個體化」社會問題為核心,延伸政治、文化各個面向錯綜複雜的交互影響,也勾勒出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向。
|
米夏爾‧伯特勒在當代館戶外現地製作大型旋轉塔,右為當代藝術館館長石瑞仁。(歸鴻亭攝影) |
「風險社會」展是由梅蘭妮‧伯諾(Melanie Bono)策展,20多位首次來台參展的德國青年藝術家將展出雕塑、裝置、表演、錄像以及版畫等各類作品。
梅蘭妮‧伯諾表示,這場當代藝術展覽探討的就是個體化的種種現象,以及探究在此所謂的德國社會與東亞社會的相異之處。「風險社會」展關注的課題是個體化的過程所引發的社會影響,由於經濟與社會的變遷以及科技的發展,傳統的社會結構漸漸失去重要性。這種發展對每個個體、每位公民與每個社會都造成很大的挑戰。
這次參展的藝術家瑪莉安‧湯曼(Mirjam Thomann)在展覽之前曾在台北縣鶯歌駐村2個星期,湯曼表示,一抵達鶯歌,便積極的參觀老街,蒐集她需要的材料,在這過程中,從陶瓷在台灣的發展情況,讓她看到台灣變遷的歷史過程,台灣有更深一層的體認。
|
〈不受如此統御的藝術〉展出2010年德國斯圖加特藝術學會所舉辦的一個大型展覽的一部份。(歸鴻亭攝影) |
在老街發覺創作素材時,她發掘到一隻巨大的皮卡丘陶瓷撲滿,湯曼開心的表示,這是她第一次見到立體的皮卡丘,實在太可愛了,所以她要將這隻皮卡丘裝置成作品的一部分。
米夏爾‧伯特勒(Michael Beutler)則在當代館戶外現地製作大型旋轉塔,由一座座漂浮水中的浮筒托起作品,微風吹過,旋轉塔隨著氣流在水中輕輕轉動,他也邀請台灣觀眾參與小型旋轉塔創作工作坊。
伍爾夫‧阿敏德(Ulf Aminde)製作的錄像作品〈台灣製作〉,則邀本土歌仔戲演員參與創作,讓演員以歌仔戲唱腔來敘述一份演出合同。合約條文顯示了資本主義的宰制力量,而歌者演唱的流轉起伏則保留了自我掌控與表現的空間。
由3位德國藝術家組成的藝術團體FORT的創作作品〈鬼店〉,呈現一群天真無邪的孩童,伴隨電子音樂行軍式的節奏,在燈光昏暗的空間中這群孩子舞動著,當音樂節奏越來越緩慢,孩童的表情也越來越奇怪。伯諾表示,這件作品訴求的是天真歡樂的童年必須被迫長大,但在集體共同迷失的同時,大家的生活都充滿了不確定性,未來似乎也是的模糊黯淡的。
|
瑪莉安‧湯曼從陶瓷在台灣的發展情況,讓她看到台灣變遷的歷史過程。(歸鴻亭攝影) |
〈不受如此統御的藝術〉則展出2010年德國斯圖加特藝術學會所舉辦的一個大型展覽的一部份,說明德國強大的公民意識及民主力量的展現,證實了左右德國政治生態及民主發展的公民力量無所不在。
阿莉霞‧克瓦德(AlicjaKwade)的作品〈15.02.2013〉則將價格給實體化,阿莉霞表示,作品以黃金2013.02.15這天公佈價格創作,她將8公克重的黃金換算成和當天相同價值、不同體積的銀、錫、鎳、銅、鉛、鋅、鋁,並依大小順序堆疊在一起。目的是要展示出人類生活在一個被價格標示的社會,去反思經濟文明對人類生活的制約現象。
展覽的4個主題包含「微觀-宏觀」、「失序與幻滅」、「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再融合/新的合作模式」,真實反映德國年輕藝術家的思維反省,也融入台灣當今社會現象,相互參照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