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薌劇團王文勝談傳統戲曲的細水長流與突破創新
新網記者范詩敏中國福建漳州特稿
2013/9/21 下午 09:18:20 / 文化藝術
薌劇是由台灣的歌仔戲傳至大陸閩南地區,再融合中國戲曲元素的陰陽調和之說而成的劇種,為福建省五大劇種之一。
 |
福建省漳州市薌劇團團長王文勝表示,兩岸歌仔戲與薌劇之間的交流,直到1995年後才比較頻繁。(歸鴻亭攝影) |
福建省漳州市薌劇團團長王文勝表示,兩岸歌仔戲與薌劇之間的交流,大約可分為幾個時段。20年代、台灣光復到兩岸分勢前、80年後兩岸開放三個時期。歷史的隔閡,一度度失去交流機會,而各自有所發展。直到1995年後,才比較頻繁地往來。
王文勝指出,以結構上來談,歌仔戲和薌劇原本同源,差異性雖不大,但薌劇保留了較多傳統的風貌,而台灣的歌仔戲則出現了創作的新意。
 |
《新網新聞網》總編輯麻念台採訪王文勝談歌仔戲與薌劇異同。(歸鴻亭攝影) |
如何從傳統之中另外革新,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他說,目前薌劇已演出一些現代戲的劇碼,和現代人的生活有比較多的關係,題材也圍繞日常週邊形形色色的事物。
而談到現代歌仔戲會不會容易和話劇或音樂劇混為一談,王文勝說,比如傳統揮馬鞭的動作,未必真有與馬相關的道具,只需馬鞭一揮,騎馬的動作儼然形成在觀眾腦海中。所以,當戲劇元素中較為寫意的部分,套用在現代戲裡,是必要強化其動作中的舞蹈性,使之更富戲曲元素,才能讓觀眾了解演員的動作。
是不是傳統的戲曲已經出現失勢的景況,王文勝指出,中老年齡層的觀眾比較偏好傳統戲,傳統的基礎才是戲曲中的精髓,是經過歷史不斷淬煉才保存下來,不是輕易可撇下的。
 |
王文勝介紹漳州市薌劇團。(歸鴻亭攝影) |
而隨著時代的變化,觀眾群的口味也變得更多元,薌劇勢必也開始要從傳統的脈絡中,研究發展與現代人相關的元素。比如要如何以傳統的身段來演繹騎摩托車、推板車等等的情景,對薌劇團而言,是一項新鮮而有意義的挑戰。
薌劇由漳州一帶的錦歌、車鼓、採茶和以後傳入臺灣的四平戲、白字戲、京劇等各種民間藝術,經過揉合後形成後,是大陸360多個地方戲劇中唯一橫跨海峽兩岸,為兩岸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劇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