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防災大不同 當針對個案執行救災對策
新網記者范詩敏台北特稿
2013/10/23 下午 03:09:28 / 民俗古蹟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世界銀行點名台灣暴露於3種以上天災的人口及面積比例,是世界第一,近年古蹟保存日益受重視,而古蹟建築防災已成為必要評估審視的項目。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主持「文化古蹟災害防救整合對策研究」計畫,圖為研究團隊之一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副教授閻亞寧。(范詩敏攝影)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經費支持的3年跨院校團隊執行「文化古蹟災害防救整合對策研究」計畫,今天發表成果。由中央警察大學消防學系暨消防科學研究所教授簡賢文領軍的研究團隊,預定12月13日舉行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美、日學者來台交流。
中央警察大學教授簡賢文表示,多數的消防規範並不適用實際操作,他發現多數人儘管已有防災意識,然而現行符合規範的消防設備,卻不適用未受專業訓練的一般民眾使用,甚至有些民眾認為,消防設施僅提供消防人員使用。
他說,無效的消防設備及不當搶救都可能對古蹟造成二度傷害,他呼籲改變消防設備合法迷思,選用更經濟、可簡易操作的初期滅火設備,應針對古蹟的保存者以及當地居民進行防災教育,也建議政府應針對個案規劃古蹟消防設施。
|
中央警察大學教授簡賢文表示,古蹟防災和一般建築不同,除了應針對個案進行規劃外,更應以簡易實用的消防設施防範未然。(范詩敏攝影) |
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副教授閻亞寧說,古蹟消防搶救策略應與一般建築物不同,消防隊員對古蹟不熟悉,所以一旦起火,有三分之一被大火吞噬、三分之一被消防隊員救火毀損、另外三分之一則在鑑識起火原因中遭破壞。
他強調,合法並不等同適用,法定設備常規式設計施工也會損害空間意象,建議改變消防安全設備合法的迷思,改以個案考量符合古蹟保存及使用需求。另外,他也指出,有些單位為節省成本而使用二氧化碳做為消防之用,雖符合法規標準,但難以想像一旦真正失火,將造成更大的人員傷亡。
中央警察大學消防學系暨消防科學研究所教授沈子勝調查台灣重要古蹟歷史建築火災災例分析,高達72%發生在夜間,且留守人數不足,甚至無人駐守,往往都是鄰近民眾發現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