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泰安野桐工坊以苧麻編織技藝重現泰雅傳統服飾
新網記者麻念台/凃韋君苗栗泰安特稿
2013/11/4 下午 10:46:42 / 文化藝術
文化部長龍應台於今日前往苗栗泰安鄉野桐工坊泰雅族部落、卓也小屋客家庄兩處,考察兩處別具特色的染織工坊,提前為一年一度的台灣國際文創博覽會暖身,設法讓外界了解台灣最泥土的天然植物染。
|
文化部長龍應台(左)與苗栗泰安鄉野桐工坊負責人尤瑪.陸達(右)接受訪問,談投入編織技藝重現的願景。(歸鴻亭攝影) |
首站來到了位於苗栗泰安鄉象鼻部落。寧靜的山村中,有座「泰雅染織文化園區」,扶持著當地泰雅族部落婦女們的經濟,給予新生代年輕人回歸部落的道路。
染織工坊的發展與人類的衣著文化、裝飾文化、狩獵文化、包裝文化、紀錄文化及色彩文化息息相關。野桐工坊負責人尤瑪.陸達指出,原住民曾有過很高深的織布技術,但在日治時代2次的理番政策下,經歷了兩百多場大大小小的戰役,使得泰雅族的文化被連根拔起,消失的速度非常快。
中文系畢業的尤瑪,29歲毅然決然離開公職,許下為泰雅貢獻50年的願望從城市回到鄉村,轉而投入編織技藝的重現,想要把原住民背後的編織精神重新找回。20年前開始著手田野調查,調查團隊曾遠至奧地利、荷蘭、美國、英國等,從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泰雅族傳統服飾,比對出泰雅族傳統服飾的傳統技法、圖紋、服飾與文化的關連性,再回到部落,透過與部落長輩的訪談、文史資料的整理,一步步從織品與編織工藝的脈絡,嘗試重新建構泰雅族傳統的精神,並用現代語言重新呈現。
|
龍應台見到當年父親在泰安擔任警察時的老友,尤瑪.陸達的父母時開心合影。(歸鴻亭攝影) |
尤瑪也將泰雅族傳統服飾結合現代時尚,於2013年舉辦森林之心服裝秀,集結了多元族群族人與設計師、號召泰雅族年輕人回鄉當模特兒。最初的秀展是辛苦的,回鄉的年輕人從20人,到現在已經到100多人,讓尤瑪眾人的努力沒有白費。而尤瑪的編織能力也展現在電影《賽德克.巴萊》的戲服裡。
尤瑪表示,染坊使用的天然染劑是由苧麻手工萃取出來的,苧麻為亞洲特產的植物,提取苧麻纖維的工具很特別,是一段長度適中的竹子,其中一尖端為竹莢式的形狀,夾住剝下的竹麻皮,取出位於苧麻皮裡的纖維。龍應台在現場也親身體驗了萃取纖維的辛苦。尤瑪說,目前尚未有機器可以取代人工,所以目前的採收,到採收完的萃取,都由部落裡的婦人完成。
龍應台也走進苧麻園與泰雅婦女學習剝下苧麻纖維,尤瑪的父母一邊教她如何剝麻,還提到龍應台的父親在50年前曾在此地擔任警察工作,他們都還記得當時的情景,讓龍應台有尋到根的感覺。
她並參觀泰雅傳統織布工藝,見到一位從香港前來跟隨學習織布的大男孩張城,龍應台肯定工坊負責人尤瑪‧達陸推廣原住民染織工藝,認為連在城市生活過的青年都願意到山裡學習傳統技藝,相信一定會有更多年輕一代日後會陸續回到鄉里,展現台灣文創潛能。
|
龍應台走過泰安鄉大安溪流域上唯一的一座象鼻吊橋時與經過的泰雅族小朋友合照。(歸鴻亭攝影) |
野桐工坊未來的計畫,除了有現在的泰雅染織文化園區,將來還要往教育方面深耕,尤瑪說,未來要有方向,經濟、教育、文化就要齊頭並進地去執行,將部落族人的基本學識和民族文化知識提高,未來才有足夠的學識和遠見,保持民族文化的永續並精實文化內涵。
龍應台指出,台灣其實存在許多離泥土情感很近的「巷弄藝術家」,從未被外界以國際眼光看待,此次主題館就是將這些成功結合傳統編織手藝與現代美學的創作者找出來,呈現給國內外買家及專業人士,幫助文創工作者打通銷售通路,進入國際市場。今年主題緊扣「台灣傳統染織工藝產業的復甦與創新」,會讓參觀者體會出「最土的就是最現代的;最部落的就是最國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