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至最愛
檢視信箱
進入商場
前往藝坊
 
現在時間 現在時間

Hi, 您尚未登入喔! 會員 登入 註冊

略過巡覽連結

傳遞"生命的味道" 推廣器官捐贈鼓勵遺愛人間


新網記者凃韋君台北特稿
2013/12/7 下午 06:26:32 / 公益慈善

 台灣民眾對於器官捐贈仍存有許多迷思與文化上的障礙。導演陳永旭透過紀錄片《生命的味道》,開始軟性的推動器官移植捐贈,將贈與者家人與受贈者的感受,一點一滴記錄下來。

捐贈器官家屬張奇香透過幫助其他需要幫助的人,展現愛的循環。(凃韋君攝影)
 中華民國器官捐贈協會推展「器捐」觀念與教育不遺餘力,民國82年成立時,當時簽器捐同意卡才2萬多人,20年後的今天已近62萬人簽署,該協會理事長龍藉泉醫師表示,器官捐贈不僅具有高度利他性,也符合社會需求。許多人認為中南部民眾傳統觀念重,保有「不能死無全屍」的刻板印象,因此最可能反對器捐的概念,但龍藉泉說,以相對百萬人數來講,捐贈最多的是東區,再來是南區、西區、北區,這其中的差異,就是教育宣導有沒有做足夠而已。

 根據中華民國器官捐贈協會抽樣22萬筆簽卡人資料,21至50歲青壯族高居簽卡人數之冠,佔所有簽卡人數76.9%;同時小至1至10歲、大致90多歲的大部分年齡層,女性簽卡比例比男性高出許多,顯示出台灣女人對於器官捐贈理念的接受度普遍高於男性。

 導演陳永旭表示,因為台灣器官捐贈嚴重不足,需求登錄的人多,捐贈的人少,每年僅有100多人得到幫助,加上台灣民眾對器官捐贈的不了解,認為死要保留全屍,卻忘了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才能讓愛的精神遺留人間。這20年來器官捐贈協會與政府、醫療的努力,也顯示在投入在以正數成長的器捐人數上。

器官捐贈協會理事長龍藉泉表示,《人體器官移植條例》明確規範器捐意願註記於健保IC卡,已具法律效力。(凃韋君攝影)
 陳永旭說,本身是在北醫醫學系投入醫學教育多年,希望透過自己對器官捐贈的感動,為台灣這20年來所推動的器官捐贈及病友口述的醫病生命史,做個完整的見證。

 紀錄片中的捐贈者家屬張奇香女士,因為次子在山區發生嚴重車禍,判定腦死,她向醫生請求協助,問說如何才能讓兒子有繼續活在世界上的延續,於是就接觸到器官捐贈;當時醫院給予張奇香女士15萬元的喪葬費,但她拒絕收下,反而倒貼85萬捐一台救護車給醫院,張奇香表示,每當看見以兒子命名的承德號救護車在街上救人,這一切都值得了。

 紀錄片中另一位病友卞莉則透過自己的悔恨,希望透過紀錄片告訴受贈者及社會大眾,別以為換完器官就跟「正常人」一樣可以熬夜,不善待自己的身體會再次付上代價的。卞莉說,沒有健康的身體,賺進一切財富都是枉然。她勉勵許多跟他一樣的病友,要讓愛「循環」,得到社會的幫助後,持續幫助需要協助的人,若有一天生命走到盡頭時,也要發揮大愛把自己的器官捐出去遺愛人間。

 《生命的味道》器官捐贈協會20周年公益紀錄片,將於12月12日在亞東紀念醫院首映,陸續會在嘉義基督教醫院、嘉義長庚醫院、雙和醫院、新光醫院、台東大學、振興醫院及台北榮總等地播映,不需索票,免費入場。
頻道:捐贈贊助 分類:公益慈善
專題:凃韋君 日期:2013/12/7 下午 06:26:32
關鍵字:器官捐贈,同意卡,腦死,救護車

留言版

文章主題
(回覆時可不用填)
姓 名
評 等
    
Email
驗證碼
ABC (有分大小寫)
留言內容

回覆主題
圖片
     

閱讀更多凃韋君報導
凃韋君報導列表

閱讀更多新網專題
新網專題列表

閱讀更多新網新聞
新網新聞列表
臺北時裝週AW24"整裝.待發" 文化奧運鳴槍起跑
服裝飾品 2024/4/15 下午 01: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