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文青現蹤跡 田園心靈忽略外表重視內在涵養
新網記者凃韋君台北特稿
2013/12/20 下午 04:19:17 / 文化藝術
文青文化在台灣已成為追求自我生活風格與美學品味的代名詞,而在西方社會,一樣有一群歐美文青(Hipster)信仰著自己的日常步調與興趣。芝加哥藝術家凌.波兒(Rine Boyer)以幽默詼諧具特色的創作,畫出歐美文青文化(Hipster Culture)的內心渴望。
 |
凌.波兒擅長人物特色加以解構描繪,以文青文化為切入點,以豐富色塊與極簡線條創作,她的作品時常隱藏文化議題。(凃韋君攝影) |
凌.波兒經常在文青流連的小型酒吧、展場空間出沒,用相機補捉這些人物的日常面貌,透過凌.波兒的筆尖,發掘每個人物內心的象徵符號,並以大區塊的顏色表達人物個性,紅色畫出溫暖、藍綠色表現冷酷等等,沒有多餘的裝飾,一幅畫就道出每個人物內心的渴望。凌‧波兒的作品在同一個次文化群體中標記出獨立個體的生活習慣,也幽默地表現了人物內心與外在行為的微妙因果關係。
居住及創作於美國芝加哥的凌.波兒,畫出芝加哥文青的內心劇場:由於文化、環境、成長背景的原因,他們對田園生活有某程度的嚮往,但又因為長時間生活在城市,脫離不了都市機能,藉由栽種蔬菜、花藝盆栽、灌溉草地等舉止,療癒並放鬆內心,妝點自己的生活。她不以正面的人物表情與姿勢為主,反而透過主題人物的外在表徵、衣著、姿勢、談吐,以點線面手法表達,顛覆人知覺中偏重外表而忽視內涵傾向的第一印象,建構出對他人行為的理解與意義。
 |
芝加哥的文青普遍的特徵,就是擁有粗框眼鏡、絡腮鬍子。(凃韋君攝影) |
凌.波兒並以重複、層疊的符號形狀之運用,將主題人物的心靈渴望反應在畫作的小巧思上,常常讓觀賞的民眾會心一笑。而芝加哥的文青普遍的特徵,就是擁有粗框眼鏡、絡腮鬍子,另外穿著打扮和行為舉止也會顯示出,他們是多麼獨特的一群人。台灣文青與之相同的,就是利用不同的媒介,如獨立性音樂、電影、文學,來追求心靈上的依靠與對社會的反思,且兩者皆對都市提出抗議卻又脫離都市,走向田園、走向山林。
凌‧波兒海外首個展將於12月21日起於台北Bluerider ART藝術空間展出一系列2013全新創作,以「文青精神」為主軸,透過理性的觀察與感性的詮釋,以凌‧波兒特殊、讓人會心一笑的風格筆觸探討所謂「感受自日常生活的視覺影像」及「文青精神」在當代藝術的美學意義和現代社會的文化本質。凌‧波兒的個展同時也是Bluerider ART《鑽石世代新浪潮》系列展的第一檔展覽,《鑽石世代新浪潮》主要介紹國際間不同地域的青年藝術家,如何藉由對於所處社會與生活的觀察,昇華他們的藝術創作,在逐漸成熟的藝術道路上如鑽石般閃閃發光,有興趣民眾可至
Bluerider ART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