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團隊發現最年輕原始行星盤 挑戰"克卜勒盤"理論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13/12/26 下午 06:50:16 / 天文地理
原始行星盤(Protoplanetary Disc)是圍繞在「原始恆星」周圍的濃密氣體,被科學家認為是行星的「搖籃」,至於宇宙如何形成原始行星盤,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
清華大學天文研究所副教授賴詩萍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迄今為止科學界觀測到的最年輕「原始行星盤」。(歸鴻亭攝影) |
清華大學天文研究所副教授賴詩萍和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外太空研究所博士生穆美蓉(Nadia Murillo)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迄今為止科學界觀測到的最年輕「原始行星盤」,並打破天文學界先前對「克卜勒盤」無法在恆星形成早期階段存在的理論。
賴詩萍表示,團隊利用位在智利全世界最大的阿塔卡瑪次毫米波陣列(Atacama Large Millimeter/submillimeter Array, ALMA)望遠鏡,觀測位於蛇夫座內的原始恆星(VLA1623),發現其主星(VLA1623A)仍處於恆星形成的早期階段,包覆在厚厚的灰塵與氣體中;利用ALMA的強大的解析度,經過精密計算,確認這個盤狀結構為「克卜勒盤」,大小大約為海王星軌道半徑的5倍,約等於地球繞太陽軌道半徑的150倍,並發現這顆原始恆星質量只有太陽的0.2倍,圍繞周圍的「原始行星盤」是天文學界迄今觀察到最年輕的,比大多數理論預測的還要年輕,打破天文學界先前認為「克卜勒盤」無法在恆星形成早期階段存在的理論。
 |
清華大學副校長馮達旋對賴詩萍等人的研究成果十分滿意。(歸鴻亭攝影) |
她說,太陽系內的所有物質的運行規則,都遵守著「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離太陽較近的內行星,繞著太陽旋轉的速度,比離太陽較遠的外行星快;假如圍繞在原始恆星周圍的盤狀物也遵守克卜勒定律,這樣的盤狀物就被稱為「克卜勒盤」。天文學家相信,克卜勒盤內的物質運行在穩定軌道上,最終必將會有行星生成,因此找到深藏在分子雲內的原始恆星周圍的克卜勒盤,將會使天文界對早期階段行星形成過程有深入了解。
賴詩萍說明,最近有些研究建議「不平行的磁場和旋轉軸」或「盤狀結構中的亂流」可以促使「克卜勒盤」在恆星形成的早期形成,而其大小可超過100倍的地球軌道半徑。最近的觀測證據顯示,幾乎所有的星球,包括多重星,都至少含有一個行星,這顯示自然界會找到形成行星的方法。
清華大學副校長馮達旋表示,賴詩萍等人的研究成果,本月13日刊登於《天文及天文物理學報》(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Journal),並獲選為當期重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