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電視劇本獎"賽制調整 期望台灣編劇走向國際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13/12/27 下午 08:20:24 / 演藝動態
目前的影視產業已經遠遠駕凌所有文化類別,因為現在的社會「產值」永遠高於藝術成就;例如學過和聲、對位、曲式加管絃樂配器等理論作曲能力的作曲家,創作一首交響曲的時間及精力極鉅,但賺的錢與獲得的名聲無法與只會簡譜卻能寫三五分鐘長的流行音樂來得多。
|
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局長張崇仁說明調整「電視劇本獎」賽制的目的。(歸鴻亭攝影) |
文化部自從將影視產業納入後,開始重視這塊市場,積極推動電視劇製作,卻發現製作內容流於老套,特別是長期以來劇本千篇一律,劇情一直都在客廳、餐廳與咖啡廳三廳打轉,或是描寫拳頭與枕頭的男女偶像、豪門巨富的勾心鬥角,以迎合觀眾;該部影視局連續4年舉辦優良劇本甄選,卻發現沒有幾家製作單位願意拍。
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局長張崇仁表示,由於電視台競爭激烈,加上偶像劇當道,使得近年台灣電視戲劇類型傾向單一化,讓很多想看不同類型戲劇的觀眾,只能選擇韓劇、日劇或陸劇;國內一直缺乏的好劇本,希望在獎勵優良劇本甄選的政策下,可以讓題材更廣泛,甚至打入國際市場。
張崇仁指出,為了更貼近市場生態,今年大動作調整「電視劇本獎」的賽制,取消短篇組,編劇也不必先要完成全部的劇本,只需要完成13集中的3集,或20集當中的5集,後面的部份只要有分集大綱,評審就能由前幾集看出劇本未來的水準,一方面可以讓編劇不必大費周章寫完,一旦有電視製作公司有興趣,故事再發展的修正與變動也較容易。
他說,今年也已經開始邀請製作公司在頒獎時就參與媒合,加強補助民間開辦編劇班,日後編劇班、劇本獎、媒合會,與電視節將以「一條鞭」的產業鍊思維,全面整合互補外,未來「電視劇本獎」也將與「台北電視節」整併辦理,以培育、獎勵、媒合、展會,從人才養成到市場導入,讓更多製作公司看見台灣優秀的寫手,並從中挖掘更多優秀的新秀編劇。
|
今年獲得「電視節目劇本創作獎」的編劇林萱(左)與張曉豪(右)現身說法。(歸鴻亭攝影) |
至於取消能夠真正精緻創作的短篇組,保留容易灑狗血拖戲的長篇,遊戲規則的考量顯然是以放棄如公共電視大量得獎那樣注重藝術成就的創作方向,而有選擇商業走向的連續劇模式為主流目標的傾向。
由於台灣的電視製作條件無法與陸劇動輒上億成本,又有無數優秀外景底點可以配合,今年以《我是顧家男》獲得「電視節目劇本創作獎」的編劇林萱說,她在創作劇本時,仍會考慮寫出來的作品會不會在製作條件上不易拍攝,失去真正成為電視劇的機會;她希望以後台灣的製作環境,能成熟到可以讓劇作家不必考慮現實因素,真正自由發揮創意的時候。
另一位出身民視編劇班,以《阿良的生日願望》獲獎的張曉豪,則並不想成為全職編劇,他說,習慣有正常職場工作的生活,利用下班與休假的時間來創作。
這項「優良劇本創作獎」雖舉辦連續4年,每年有多達30件以上的入選作品,4年來卻僅一部《沒有名字的甜點店》真正拍成電視劇,姑不論創作者為市場考量只能在目前製作條件不足下寫不見得是真正心中想寫的題材,或是因為五斗米只能學當年音樂家許常惠為生活成為「星期天作曲家」的悲嘆,台灣戲劇產業發展,顯然仍需要多方配套措施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