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迎春揮毫" 中華書學會春節免費贈送民眾春聯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14/1/25 下午 09:15:14 / 民俗古蹟
對聯俗稱對子,乃我國文學上獨具的一種形式,春聯是由桃符蛻變而來,貼於門上,故又稱「楹聯」或「門聯」,而書法春節揮毫在中國傳襲已久。
|
中華民國書學會今日下午在台北火車站舉辦「甲午迎春揮毫」活動。(歸鴻亭攝影) |
中華民國書學會今日下午在台北火車站舉辦「甲午迎春揮毫」活動,該學會榮譽理事長張炳煌表示,這項揮毫活動最早就是由學會前身是中華書法研習聯誼會提倡,一直舉辦28年從未間斷,移至北車舉行已25年。
他說,辦這項揮毫免費贈送民眾春聯的活動,目的在推廣書法、書藝與書道,經內政部發函以公益活動名義才能利用台北車站大廳舉辦,前來揮毫的都是多年一直支持此項活動的義工,分兩批輪流為民眾書寫。
|
中華民國書學會榮譽理事長張炳煌說明該會28年來舉辦春節揮毫從未間斷。(歸鴻亭攝影) |
張炳煌指出,春聯的來源,相傳在上古時代有兩個英勇的兄弟,一個叫神荼,一個叫鬱壘,兩人常站在大桃樹下檢閱百鬼,擊退害人無數的野鬼。兩千多年前秦漢時期,人們就用兩塊有驅邪作用的桃木板立在門旁,在桃木刻上或寫上「神荼」、「鬱壘」的畫像或名字,以避邪驅鬼,充當門神,這是春聯的前身—「桃符」的由來。
明朝時期,因為中國人喜用紅色代表喜氣,所以用紅紙代替桃木板。明太祖朱元璋賜給文武大臣各式各樣的春聯,命文武百官除夕要貼春聯,此後中國新年期間貼春聯的風氣大興,流傳至今,漢人移民來台後,也將春聯之習俗帶到台灣來。
張炳煌說,中華民國書學會會員遍及全國,人數眾多,活動頻繁,義工群「歡喜做,甘願受」,為的是將書法藝術推廣到台灣各地,讓書墨飄香在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