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造自己的幸福"影評
新網記者林庭亘台北特稿
2010/6/23 上午 09:24:41 / 演藝動態
在片頭的一顆鏡頭中,即是以手持的方式,這種最能讓人體會到主角小羅伯托其強烈感受的拍法,微搖但不晃的優良手持技巧,真實地呈現小羅伯托那傷痕累累的雙腳搖搖晃晃地走在生鏽鐵軌上的無助與絕望。
 |
"編造自己的幸福"劇照。(台北電影節提供,歸鴻亭製作) |
但出現在失望的小羅伯托身上的,卻是金黃溫暖的陽光輕輕灑落在他清秀亦無邪的臉龐;這場景在一開始雖就讓觀眾感受到強烈地害怕危機感,但也因整體的色調與打光方式,而暗示著「生命,再怎樣困難,也一定會有一線生機」這個故事信念。
個小型的呼應,再延續下面的故事,就像做了一個小型的圓圈,而後面的圖像,是直線、曲線還是又完了一個圓,沒人知道,也沒有人可以論斷。這帶給觀眾一個未知的、充滿期待性的故事。
《編造自己的幸福》的整體氣氛時緊時鬆卻又流暢合諧,一方面可歸功於鏡頭律動的成功,另一方面更是背景音樂精準地抓到了整部片的明朗氣氛與流動速率。在絕大部分的畫面中,無論是對話的配置或是配樂,都是詼諧且輕鬆的;但在某些足以重創小羅伯托心靈的關鍵事件,配樂師選擇留白的美,輕快的音樂不再迴盪於耳邊,取代而之的昰令人凍結的單純環境音;小羅伯托與紅頭在瑪格麗特家中的對話,雖然並非大聲怒嚇,但由於毫無背景音樂的倚靠,使得一兩句的輕聲對話就足以讓觀看者心驚膽跳。就如國畫一般,真正懂得運用留白,才能創造令人驚艷的美。
|
"編造自己的幸福"官方版預告片。(台北電影節提供,歸鴻亭製作) |
導演運用第一人稱來詮釋羅伯托的成長故事,這和一些利用第三人稱觀點描繪的傳記型電影有很大的不同。要完全地呈現主人翁的心理狀態並讓觀眾完全了解是很而此一場景並非要呼應到片尾,做個首尾呼應,而是在前三分之一片長就做了一困難也是很冒險的一件事;但是,路易斯他做到了,並且,他亦拿捏地恰到好處。
運用小羅伯托的觀點,讓觀眾可以透過最單純、最富想像力的心看這個世界,這個也許在一般人的眼中是極為無趣及危險的世界。片中將現實情景跟小羅伯托的想像世界相互穿插著,有些真的是小羅伯托的幻想,但部分卻也是真正的世界,只是是透過小羅伯托的眼睛而看到的世界。
這亦是值得觀看者去深思的事,在片中除了來自法國的國小老師瑪格麗特相信小羅伯托昰值得並可以被改變的之外;即使瑪格麗特也曾有過想要放棄的念頭;其他在身邊的老師或院長,都只願相信他是個無可挽救的壞孩子。但是,「相信,就是力量」瑪格麗特最終還是選擇相信小羅伯托,並完全地付出她的愛與關懷。一個人的「相信」,可以讓一個人的命運全然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