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至最愛
檢視信箱
進入商場
前往藝坊
 
現在時間 現在時間

Hi, 您尚未登入喔! 會員 登入 註冊

略過巡覽連結

家有過動兒家長囧很大 父母全變"海生物"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報導
2014/5/29 下午 04:51:41 / 醫療保健

 家有過動兒,家長最怕接小孩時,挨批「孩子沒教養」,因此「孩子講不聽,只好用打的」、「希望老師同學能包容他」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家長常有的想法。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張學岺表示,為了照顧「講不聽」的過動孩子,診間常見4大類型的家長,包括逃避等待的「寄居蟹」、偏方多的「章魚」、超嚴格的「鯊魚」以及顧牢牢的「海馬」,甚至有家長拖延不就醫反導致症狀複雜化。

 根據統計,全台有8%的學齡中孩子有過動傾向,張學岺說,孩子若在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易與同儕發生衝突等狀況,極有可能是過動兒,家長要盡快帶孩子就醫,只要能在國小三年級前給予治療助,就可避免衍生學習障礙、對立反抗等狀況。

 張學岑表示,門診上在確診孩子為ADHD時,最常見到的就是「寄居蟹家長」,他們多半認為孩子只是好動,長大就會好,甚至有不少家長不再尋求醫療協助。然而,ADHD的孩子雖然長大後有可能會好,但卻不能忽略孩子在成長時,因ADHD症狀而導致的挫折及適應問題。

 「章魚家長」則會嘗試各種方法,聽到ADHD是腦部疾病,便會積極採取「補腦」行動,例如銀杏、人蔘或是綜合維他命。張學岑指出,除了魚油目前已有研究證實能幫助改善不專心外,其他飲食療法都無法驗證是否可協助治療ADHD。

 當所有方法都不見成效時,不少家長就會化身成「鯊魚家長」,對孩子採取嚴厲管教。張學岑強調,雖然管教會建立紀律,但若動手打小孩,可能會影響孩子身心靈的成長。至於「海馬家長」則常因害怕ADHD孩子在外闖禍或受到欺負,而貼身照護孩子,卻忘了過度保護,反而會讓孩子無法獨立。

 若是診斷為過動兒,不能當成管教問題,而是一種生理疾病,張學岑提醒家長,ADHD的治療是長期的,當持續嘗試一種方法兩週至一個月,孩子卻仍無任何改善的徵兆時,就應考慮向兒童心智科或兒童精神科醫師尋求第二意見;當行為治療無法達到效果時,便可考慮以藥物合併行為治療,增加療效。
頻道:養生健康 分類:醫療保健
採訪:歸鴻亭 日期:2014/5/29 下午 04:51:41
關鍵字:過動兒,張學岺,ADHD

留言版

文章主題
(回覆時可不用填)
姓 名
評 等
    
Email
驗證碼
ABC (有分大小寫)
留言內容

回覆主題
圖片
     

閱讀更多歸鴻亭報導
歸鴻亭報導列表

閱讀更多新網專題
新網專題列表

閱讀更多新網新聞
新網新聞列表
臺北時裝週AW24"整裝.待發" 文化奧運鳴槍起跑
服裝飾品 2024/4/15 下午 01: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