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至最愛
檢視信箱
進入商場
前往藝坊
 
現在時間 現在時間

Hi, 您尚未登入喔! 會員 登入 註冊

略過巡覽連結

走進台北城西故事 "中華商場特展"中山堂開展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報導
2014/10/9 下午 03:31:16 / 經史子集

 想像得到10線道的林蔭中華路,北門至小南門段,20多年前是中間有火車鐵道,也有一整排的中華商場嗎?已走進歷史,變成傳說中的「中華商場」是台灣第一個聚集形大商場, 1961年啟用時盛況空前,1992年因應社會變遷不得不拆除。

一幅放大的1963年的中華商場空拍照提供了老台北人佇足七嘴八舌共同憶往的溫馨時刻,自左至右為台北市文化局副局長林慧芬、台北文獻會副主委莊永明、故宮南院副處長蘇慶豐。(台北市文化局提供)
 由台北市中山堂策畫的「鐵道商城 淘寶歲月~中華商場特展」即日起開展,透過復刻的街道、商家,史料文物、老照片、口述影音,新聞紀錄片重現當年的榮景及事件,讓彼此不認識的老台北人,很自然地圍著每個場景七嘴八舌暢聊,場面溫馨。

 提到中華商場,七年級的人會問:沒聽過,在哪?而三、四、五年級的人,談起中華商場,眼裡就會漾起光彩,映出青春年少時的遊樂記憶、摩肩擦踵的潮流興味、憶起應有盡有大江南北飲食。當年的中華商場號稱什麼都賣,是許多老一輩的共同回憶。

 文化局副局長林慧芬表示,今年是臺北建城130週年,而中華商場座落的位置,正是北門到小南門之間的中華路。中華路的演進,可說見證了臺北歷史的轉變。這個展覽回顧中華商場的歷史,從已看不見的台北,觀照看見了台北城發展的多元脈絡。

 民俗學者、台北文獻會副主委莊永明指出,當年都還有蒸汽火車經過,縱貫線班次頻繁,每次平交道柵欄放下來,所有人車等個一二十分鐘是常有的事,30年下來原本淺色中華商場也被燻黑,逐漸沒落。最值得一提的是,商場拆建時他奔走呼籲讓台北市文獻會保存下了1961年商場竣工時的落成紀念碑。

 從原住戶提供的生活老照片及口述訪談,中華商場銷售當下最時興的流行商品,有西服、禮服、婚喪喜慶的禮品總匯,也有新潮家電、電子產品的電器行。從展覽的老照片可窺見中華路不斷改變的過程。從1895年的台北西城牆、護城河,到1900年轉變為寬直3線道。1949年國府遷台,市府委託警民協會,在北門到小南門間縱貫鐵道兩側空地搭建3列棚屋,作臨時安置當時大量來臺的移民。這些隨軍來台的小生意人不斷加高擴大,變成參差不齊、破爛不堪之地,甚被稱為台北的「盲腸」。

一開口就故事成串的莊永明,談起中華商場亦是口若懸河,最得意的是在拆除時奔走保留下的中華商場竣工時的落成紀念碑。(台北市文化局提供)
 為了整頓市容,台北市政府於1960年春拆除違建棚屋,將此區改建為住商合一的商場「中華商場」,也是台北最重要的地標建築之一。從北門到小南門的中華路東側興建8大棟鋼筋水泥的3層樓建築,並以「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命名,直線距離1,171公尺,共有1,644的舖位,聚集1千多戶的人家,可說是當時台灣美侖美奐的百貨總匯商場,高聳的廣告霓虹燈,入夜後為台北增添鮮豔瑰麗的天幕。在此討生活、經營生意的人,朝聖、造訪消費的人,交織出形形色色不同的故事,形塑中華商場特有的文化樣貌。

 「鐵道商城 淘寶歲月~中華商場特展」今日起至12月21日在中山堂展出,重現當年街道,復刻過往知名的電器行、西服店、唱片行、古玩店與老照片,回味那段淘寶歲月。
頻道:捐贈贊助 分類:經史子集
採訪:歸鴻亭 日期:2014/10/9 下午 03:31:16
關鍵字:中華商場,中山堂,北門,小南門,火車,紀錄片,莊永明

留言版

文章主題
(回覆時可不用填)
姓 名
評 等
    
Email
驗證碼
ABC (有分大小寫)
留言內容

回覆主題
圖片
     

閱讀更多歸鴻亭報導
歸鴻亭報導列表

閱讀更多新網專題
新網專題列表

閱讀更多新網新聞
新網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