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打小孩對不對 兒盟2014年橘絲帶新兒保運動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報導
2014/11/15 下午 02:58:20 / 公益慈善
根據衛福部統計,今年上半年兒少保案件開案數則為5,807人,預計年底可能會到12,000人,平均每天有超過32名以上兒少被虐待傷害。
|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在台北市信義公民會館中央廣場舉辦「2014年橘絲帶新兒保運動」記者會。(兒福聯盟提供) |
自2009年以來,兒少保護案件中施虐者施虐因素的第1名,一直都是「缺乏親職教育知識」,以2014上半年為例,施虐者中缺乏親職教育知識的比例為73.1%,比第2名的婚姻問題高出了近40個百分點,顯見施虐的家長大多不知如何教養小孩,而採用了不當的管教方式傷害孩子。
在防止兒童受虐日、兒童人權日前夕,兒福聯盟也公布了一份「2014年台灣民眾管教小孩態度與現況調查報告」,結果發現,60.4%民眾表示身旁有熟識的親友會打小孩。有82.8%不認同打小孩效果好、但44.9%認為打小孩是教養過程必要手段,顯示「孩子要打才會乖」似乎還是台灣社會父母教養孩子的普遍心態,很多父母親對於「打小孩」的心態是矛盾的,雖然不認為打小孩效果好,但也認為打小孩是教養過程中必要的手段。
尤其令人擔心的是,竟然孩子的年紀愈小社會大眾覺得愈需要打罵管教,調查發現最多人認同學齡前(44.4%)的小孩可以被打罵,其次為國小(40.2%)、國中(5.0%)、高中(0.6%),學齡前小孩相對較脆弱、較沒有自救能力的一群,最有可能因為被打而受到較嚴重的身心傷害。
進一步調查家長為什麼要打罵孩子,統計中發現,最多的情況是當孩子有危險行為(55.3%)、其次為偷東西(29.9%)、說謊(27.3%)、不聽話(19.6%)和頂嘴(14.1%)等。可見很多家長「打」孩子是為了讓孩子避開危險,也是出自於「愛」孩子,但如果只有打,並不能讓他們了解何謂危險的行為,而只是讓孩子感受更多的不安與恐慌,尤其正在情緒上的大人,較難控制出手的力道,過度的打罵管教可能造成孩子難以抹滅的身心傷害。
兒盟執行長陳麗如表示,「其實家長民眾心裡很清楚『打罵』並不是最好的管教方式,我們調查民眾主要會用的管教孩子方式,近九成認同引導與講理,其次為反省角落、撤回福利、建立榮譽制度等,但還是有2成2認為是『打小孩』。教養孩子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家長需要很多的耐心和智慧,但無論如何,『暴力相向』絕對不是我們希望讓孩子感受和學習的部分。」
兒盟連續第4年推廣「橘絲帶新兒童保護運動」,今年特別以「快樂教養123」:一定不動手、口不出惡言以及深呼吸冷靜30秒為呼籲的主軸。兒盟陳麗如執行長說明,「打或罵看似很快能讓孩子『就範』,但其實根本沒有實際解決問題,不但造成親子關係的緊張,更可能導致孩子身心創傷,誘發孩子的暴力及攻擊行為。因此,兒盟提出「快樂教養123:一定不動手、口不出惡言、深呼吸冷靜30秒」,期許父母在遇到小孩的棘手問題時,能先整理自己的情緒,冷靜以對,不動手不辱罵,用愛心與耐心與孩子進行溝通。
今日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在台北市信義公民會館中央廣場舉辦「2014年橘絲帶新兒保運動」記者會,周美青穿印有Hello Kitty(凱蒂貓)圖樣的黑色衣服出席,別上橘絲帶做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