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者計畫"走過10年 2016年徵件開始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報導
2015/5/24 下午 08:04:32 / 寰宇遊蹤
「流浪者計畫」執行10年,今日2014年流浪返國的11位流浪者首度在雲門劇場,分享在喬治亞、亞美尼亞、印度、西藏、緬甸、尼泊爾、越南等國的流浪旅程。
|
「流浪者計畫」執行10年,2016年開放徵件。(雲門舞集提供) |
該計畫發起人林懷民表示,「流浪者計畫」10年來已協助94位年輕朋友進行旅行,包括文學美術建築類有25位,表演藝術類29位,視覺藝術類有23位,社會服務類有17位。
第10屆流浪者分享流浪旅途見聞,師大美術系、南藝大造型藝術所畢業的吳燦政,在因緣際會下走入聲音創作的領域,2011年在國藝會支持下開始著手「台灣聲音地圖計畫」,從西部聲音紀錄開始;2014年透過流浪者計畫的支持,從東北角三貂角開始,沿著東部海岸線,記錄東海岸的環境聲音,然後轉往馬祖、澎湖、蘭嶼等離島,持續紀錄台灣獨特的聲音。
呂和靜赴印度、西藏、緬甸、尼泊爾等地,用一年的時間流浪,走訪之前在異鄉生活5年所遇到的藏族流亡者與緬甸移工朋友的家鄉,沿途走過泰國、緬甸、印度、尼泊爾、雲南、四川、青海、西藏、寮國、新加坡。透過紀錄他們的生活、帶著他們想對家人說的話、寫給家人的書信、送給家人的禮物,代替他們回家。這趟旅程除了獻給離散之人,也讓她坦然面對生命中的失去與逝去。
林姿蓉赴喬治亞、亞美尼亞,尋訪亞美尼亞電影導演帕拉贊諾夫的足跡,卻被詩作《Abu Lala Mahari》所吸引,意外的和當地備受尊崇的詩人Avetik Isahakyan所撰寫的這篇哲學長詩巧遇。她抄寫自己不理解的亞美尼亞文詩集,過程中得到心靈療癒,於是衍生了另外一個計劃,也著手抄寫給予她勇氣的中文詩篇,邀請當地人為她朗讀Abu Lala Mahari,而她朗讀中文詩篇回贈對方。
就讀於政大民族所的吳庭寬,長期關心移工議題,希望透過這次的流浪,了解這些移工的母國樣貌。這趟流浪讓吳庭寬深刻體悟,我們有的不是自由,而是摸不著的自由幻象。
王舜薇拜訪印度反核抗爭中的漁村,吳國譽赴日找尋高砂義勇隊的文獻資料,林芳宜赴新疆採集聲音做為音樂創作的素材,林貞妤赴印尼最古老的婆羅洲雨林了解並協助當地生態資源保育,楊斯婷於中國流浪旅程中尋找貪婪和死亡的影像連結家庭記憶,鄒猷新前往越南海岸線尋找鯨豚廟宇,鄧紫云觀察記錄印度人與動物的相處情景。
2016年「流浪者計畫」,6月10日起開放徵件,於
雲門舞集網站線上申請,至7月15日截止。歡迎45歲以下,熱愛文學、音樂、表演藝術、影像、美術創作,或有志從事公共服務、城鄉發展、人道關懷、文史工作等社會工作者提出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