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中學舉辦"原真"非洲與大洋洲常民文物展
新網記者林富貴台北中和報導
2010/4/21 下午 08:05:00 / 文化藝術
中和南山中學於今日在該校南山藝廊舉辦「原真」--非洲與大洋洲常民文物展;收藏家李德斌表示,藉由原始部落的日常用具展示,期能呈現人類對其生存環境的認知,以及尋求一個與自然合諧相處之道的努力。
 |
南山中學李德斌與其收藏文物。(林富貴攝影) |
李德斌說,在常民生活用品的製作上,「實用」是最先考量的角度,其次才是思考到美觀和裝飾的問題。因此,除了「智慧」和「經驗」的呈現外,最可顯現其「原真」的力量,是一股對自我生存、種族延續的努力,是一股對大地自然的原生敬仰。
另一位收藏家鄺若銘指出,舉凡衣、食、住、行、育、樂各方面,皆皆可見其取諸自然,同時感懷(或是敬畏)大地的象徵意義,故祖靈或圖騰常出現於其上,以護佑族人生活安康樂利。
鄺若銘強調,大洋洲與非洲的木雕因高溫及蟲蟻侵蝕,保存不易,故現今可見作品一般不會超過兩百年。製作後會以煙火燻烤或在表面塗上油脂及礦物性顏料,避免新木料因溫度及溼度產生裂痕,同時亦可增加其美觀;流行於西非、中非、南非的面具則是屬於一種化裝,配合服飾與舞蹈,在重大活動如祭祀、慶典、喪禮時所使用,體現出一種群體所共知的身分,有時甚至是一種會社的標誌。相對而言,大洋洲面具的表現則傾向於外放,以頭骨、樹皮和木材所組成,間飾以禽鳥羽毛和獸齒,表情奇譎猙獰,顏色鮮艷,通常使用於戰爭、狩獵、巫術、喪禮等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