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至最愛
檢視信箱
進入商場
前往藝坊
 
現在時間 現在時間

Hi, 您尚未登入喔! 會員 登入 註冊

略過巡覽連結

北美館出版"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回顧1995-2007"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報導
2010/6/14 下午 07:14:00 / 文化藝術

 台北市立美術館耗時年餘編撰《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回顧1995-2007》一書,將於本月正式出版。

"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回顧1995-2007"封面。(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這本台灣館回顧邀請國內外學者與館內研究人員共同完成,內容包括專文評論、藝術家訪談、展覽文件圖表等,共336頁,後出版將有助於各界對台灣在應對、參與「威尼斯雙年展」的脈絡有一全貌層面的認識,亦有益於對這項影響台灣當代藝術界的「參展行動」進行省思、檢視與批評。

 台北市立美術館自1995年代表台灣進軍「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已經邁入第十五年,從最初自發性地爭取參與機會,克服種種客觀環境的艱難,最後獲得邀請展出,到如今每年6月到11月的雙年展盛會期間,高高懸起在聖馬可廣場嘆息橋畔的普里奇歐尼宮的台灣館展覽布旗,已經塑造出「台灣館」的形象。

 《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回顧1995-2007》這本書 主要分為二大部份:回顧專題與展覽文件。其中,回顧專題首先收錄了由館內研究人員整理撰寫的〈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1995-2007回顧〉專文。透過抽絲剝繭,還原重建當時北美館如何代表台灣參加「威尼斯雙年展」過程與轉折之「歷史記述」,藉此自我剖析作為一個「台灣館」主辦單位的角色與企圖,以及如何邁向這一個遠比想像艱辛的進軍國際藝壇之開拓使命,和一路前進的種種歷程。

 接著回顧的重點是,本書邀請了國內外六位藝術界學者、評論者所提出的「觀察評論」:包括2001年擔任「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客座策展人的藝評家高千惠撰寫〈嘆息橋畔12年 普里奇歐尼宮版的台灣視覺有機文件:1995-2007〉一文,對照台灣藝術生態,梳理歷屆台灣館展中所濃縮的台灣藝術各個時代的當代性。在2007年台灣館公開徵求策展人時,提案獲選的林宏璋,以他長期造訪與觀察「威尼斯雙年展」的心得,針對台灣館的策略,特別是策展形式與操作方式,提出了精闢的優劣針砭;而評論學者林志明則是以「對應—文本」的閱讀展覽概念,分析展覽操作、專輯呈現等元素所形成的「動態演變的複合體」,來解讀何謂「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

 回顧專題的另一個面向是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助理教授黃孫權,偕同文字工作者實際訪談1995至2007年共31位參展藝術家後,所提出的「參展迴響」:〈全球化下的藝術展與藝術性—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的歷史紀錄與反思〉,希望透過考察藝術家的參展經歷、感想、及其對策展戰略、國家行政制度的想法,作為未來參與的行動建議。此外,兩位國際藝評暨學者:美國西雅圖弗萊爾美術館館長喬–安‧柏妮‧丹茲克爾(Jo-Anne Birnie Danzker) 與雪梨大學亞洲藝術史教授姜苦樂(John Clack),以他們個人對於台灣藝術的觀察與認識,分別撰文〈結構性模糊:台灣與1995-2009年威尼斯雙年展〉(” CONSTRUCTIVE AMBIGUITIES Taiwan and the Venice Biennale 1995-2009)和〈台灣在威尼斯〉(Venice in Taiwan),來探討台灣在國際藝壇的位置。

 展覽文件部份,則是按年份先後彙集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自1995到2007年共七屆參展的策展論述與參展藝術家的作品圖錄。這份文件的意義見證這個藝術事件的確切記錄。
頻道:捐贈贊助 分類:文化藝術
採訪:歸鴻亭 日期:2010/6/14 下午 07:14:00
關鍵字:

留言版

文章主題
(回覆時可不用填)
姓 名
評 等
    
Email
驗證碼
ABC (有分大小寫)
留言內容

回覆主題
圖片
     

閱讀更多歸鴻亭報導
歸鴻亭報導列表

閱讀更多新網專題
新網專題列表
水管不通五秒馬上通 有意創業速找宅急通
產業經濟 2024/5/1 下午 05:12:10
歷經20年 臺灣豫劇團年度大戲再推"劈棺驚夢"
文化藝術 2024/4/30 下午 05:44:53

閱讀更多新網新聞
新網新聞列表
"2024年臺灣工藝獎"正式啟動徵件
文化藝術 2024/4/29 下午 02:0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