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里山好食節"啟動 一起用行動愛地球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報導
2018/7/25 下午 03:54:50 / 生態環保
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國立臺灣博物館、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與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今日於臺博館南門園區共同舉辦「2018里山好食節」活動啟動,預告7月28、29日將帶來農夫市集、里山音樂會、里山廚房、好食講堂等系列活動,同時也宣告與悠遊卡公司合作發行「里山動物系悠遊卡」,讓石虎及草鴞等可愛動物陪同悠遊於城市與山林。
|
「2018里山好食節」活動單位宣告與悠遊卡公司合作發行「里山動物系悠遊卡」。(臺灣博物館提供) |
林務局局長林華慶表示,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淺山地區,常見由水田、村落、池塘、溝渠、果園、竹林和溪流等鑲嵌而成里山地景,提供野生動物良好的棲息環境。里山動物就是指棲生於里山地景中的野生動物,例如生活在臺灣的草鴞、石虎、食蛇龜、蛙類、蓋斑鬥魚和穿山甲等。牠們可能就住在我們的屋頂、住家旁的草地等,與人類生活區域重疊的地方,也因此,覓食及繁殖的棲地常遭受土地開發、農藥不當使用、道路建設等負面影響,棲地日益破碎,形成嚴重的生存危機。
為了讓里山動物有一個安全的家,林務局與慈心基金會自2010年起合作推動綠色保育標章,鼓勵農友轉向友善耕種,以生產保育環境。目前全臺灣已有至少265位農友、404公頃農地獲得認證,不用農藥和化肥,以有助於維護生物多樣性的耕作方式,健全農田生態系服務功能,讓野生動物也能在農田棲地安心繁衍。
臺博館館長洪世佑指出,臺博館南門園區自103年起,每週六定期以「田裡有腳印市集」銷售經綠色保育標章認證的作物及農產品,讓民眾可以用消費的力量支持生產,共同成為里山實踐者。本周末配合「里山好食節」活動,特別擴大邀請來自全國約40攤友善生產農友及店家現場設攤展售,希望讓消費者和農友面對面交流,進一步了解農業生產和野生動物的密切關係,從而以行動支持農友保育農田生態。
|
友善生態農業的農友及陪伴社區的NGO分享成功案例。(臺灣博物館提供) |
今日特別邀請投入友善生態農業的農友及陪伴社區的NGO分享成功案例,例如屏東縣霧臺鄉大武部落魯凱族彭玉花,在莫拉克風災重創後,帶領族人復耕傳統作物小米、紅藜,同時結合森林底層環境種植臺灣特有種草藥「山當歸」;苗栗縣通宵鎮楓樹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義雄分享種稻和保育得以兼顧的「石虎米」;臺灣好食協會秘書長吳美貌則分享臺東達魯瑪克部落以羅氏鹽膚木產出適合搭配禽類、豬肉、魚鮮的「山鹽藏」,實踐里山倡議中生活、生計與生態資源如何平衡的智慧與永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