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社運故事感受社會動能 臺史博特展發聲
新網記者林彥才台南報導
2019/5/28 下午 07:49:06 / 人權社會
你認為社會運動是什麼?什麼樣的人會參與社會運動呢?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今(28)日起推出「迫力‧破力:戰後臺灣社會運動特展」,透過當代社運物件、訪談紀錄,帶出社運中「人」的故事,帶觀眾看見在不同的壓力下,臺灣人如何集結串連,透過上街頭、社區寧靜改造等形式爭取權益,同時蓄積社會動能促進社會轉型。展覽期間也將不定期換展,呈現社運生命力與更多元的議題。
|
臺史博館長林崇熙說明臺史博不僅是展示歷史物件的場所,更應該積極與當代社會進行對話,達到博物館社會參與的角色。(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林崇熙表示,歷史不僅是在記錄過去,更需要回應當下,才能走向未來。戰後臺灣社會經歷了長達38年的戒嚴,今日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各種勞動、居住、言論、人權與環境等權益,其實是臺灣社會經歷長時間民主轉型,許多社會運動參與者在街頭前仆後繼,或在日常長期推動改革的成果。這次的特展,也以臺史博近年積極推動的318公民運動物件等「為明日收藏」與應用行動為例,從博物館中收藏、研究與應用等面向出發,進一步思索除了留住物件以外,博物館可以如何保留當代相關的記憶與故事。同時希望重新透過近年社運故事的分享、歷史的回顧,讓身處當下的我們更珍惜現有的權利,積極地參與社會。
|
「迫力‧破力:戰後臺灣社會運動特展」現場許多社會運動組織伙伴出席合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
這項展覽分為4大區塊,入口單元導引觀眾透過臺灣公民現有權利、指標,對照過往相關議題的社會運動、法令等,了解自身享有的公民權利,其實是長期以來許多挑戰者爭取的結果。第2單元的「暖身」,展出印刷機、廣播錄音帶、新聞稿與社運現場各式文宣,呈現不同世代、群體如何透過不同媒介、管道動員、匯集人群,預作行動準備。第3單元「出發:戰後臺灣社會運動記事」則藉由幾個觀眾都還有印象的近年案例,透過物件看事件發生始末與背後因素,從參與運動者訪談看見參與運動的原因、當下面臨的狀況與心緒轉折,藉此說明運動中的多樣與多變,打破扁平化的運動想像。尾聲「一個能動的社會」,除了藉訪談影像呈現社會大眾對社運的看法,也透過參與者情感經驗分享,看見社運前後可能面臨的壓力、挑戰,及如何讓這些情感轉化為重回日常、準備下次運動的動能。這個單元中,也以臺史博為明日收藏的案例,帶觀眾一起思索如何在自己的本位上,以專業、行動回應當代社會正在發生的事。
「迫力‧破力:戰後臺灣社會運動特展」自即日起至109年5月17日止於臺史博4樓第2特展室展出,歡迎各界踴躍參觀。展覽期間也將舉辦系列活動,可關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官網與
臉書粉絲專頁取得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