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機廠總辦公室員工澡堂修復工程啟動
鄭麗君:國家鐵道博物館將是"活的博物館"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報導
2019/6/10 下午 07:16:19 / 文化藝術
文化部今(10)日於國定古蹟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園區舉行總辦公室及員工澡堂修復工程開工典禮,正式啟動修復工程。
|
文化部長鄭麗君(左)與交通部次長王國材(右)上台表演。(文化部提供) |
文化部部長鄭麗君表示,今天向社會宣告修復工程啟動,是象徵國家鐵道博物館建置從全區整備邁入分區修復階段,未來的國家鐵道博物館有3個特色,第1是「活的博物館」,博物館將有動態展示、修復技術的永續保存;其次是在研究的基礎上,創造一個「面向公眾,且會說故事的博物館」,再現鐵道史、交通史、生活記憶等;第3,國家鐵道博物館應以當代視野和社會關懷為出發,展現當代公共博物館的精神,反思與再現臺灣現代性。
鄭麗君指出,國定古蹟臺北機廠整體的建築,呈現現代主義建築的合理機能設計,本次修復的員工澡堂係提供廠區員工一天工作辛勞後的沐浴空間,展現出工業設施勞動者福祉的觀念,其建築設計,在澡堂兩翼對稱正中為拱形,屋頂有為透氣所開的老虎窗、大面積的玻璃窗採光以及內部拱形鋼構屋架,見證了當時鋼構技術的發展,而由原動室蒸氣管送來的熱氣到達室內兩座圓形水池,更展現出能源有效的利用。總辦公室建築原主要作為「工場事務所」,呈現L形之配置。初建為一樓鋼筋混凝土建築,二樓則為1966年增建,建築的正面具有前庭、水池、花園,是廠區行政中樞所在,除了作為行政管理中心外,亦是臺北機廠進出通道的主要門戶之一。本次修復工程啟動,也象徵「國家鐵道博物館」的建置邁入新的階段。
|
國定古蹟臺北機廠修復工程啟動儀式。(文化部提供) |
國定古蹟臺北機廠於1935年10月30日落成,為臺灣現存歷史最悠久且規模完整的鐵道車輛修復工廠,在建築歷史、勞工文化、交通發展等方面都深具產業價值及歷史意義。臺北機廠2012年底遷移至桃園富岡基地後即停止運作閒置,原址在社會各界不斷的努力下,於2015年4月公告為國定古蹟。文化部長鄭麗君上任後積極協調,於2017年2月與交通部簽訂合作備忘錄,共同推動籌備國家鐵道博物館。計畫執行期程自2017年起至2026年止,以10年期程,採「全區整備、分區修復、分區開放」模式進行國定古蹟修復活化事宜。
|
開工典禮舉行敬天祝禱上香儀式,鄭麗君(右)、王國材(左)與貴賓共同祈求平安順利。(文化部提供) |
文化部自2017年7月進駐臺北機廠,成立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除進行博物館籌備及開館營運的研議計畫,更積極推動軟硬體工作。在工程面上,為保存園區建物,免於持續隳壞,優先推動建物本體的修復。除本次啟動修復的員工澡堂及總辦公室工程外,另柴電工場、鍛冶工場、原動室、大禮堂、西宿舍等多項指標性建築廠房,皆進行規劃設計中,將逐步啟動工程修復;軟體面上,以「活的鐵道博物館」為定位,進行國家鐵道博物館建置整體規劃案,定位博物館願景、使命、策略、目標與行動計畫,進而落實於後續典藏、研究、展示、教育、經營等面向之規劃,並持續協調跨部會合作,推展鐵道文獻檔案數位化、史料調查研究與徵集工作。如與檔案管理局合作修復及數位化臺灣珍貴鐵路檔案、與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合作進行機具史料調查研究工作、與臺鐵局及民間鐵道文物藏家密切合作,展開文物徵集及鐵道文化保存。務期臺灣鐵道文化資產保存最大化,使之成為未來臺灣鐵道文化發展的重要資源與知識建構,進而豐富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的典藏。
|
國定古蹟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園區舉行總辦公室及員工澡堂修復工程開工典禮。(文化部提供) |
文化部表示,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涉及博物館學、文化資產、鐵道技術與文化等專業領域,與一般籌設新博物館不同,需同時推動文資修復設計與工程、資源調查研究典藏、博物館籌備、策展與推廣活動、園區開放公共服務等龐大業務。文化部已爭取規劃成立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專責組織,期望邀集具研究背景人才加入,以專業帶領博物館籌備業務。
未來國家鐵道博物館將透過展演多元且珍貴的鐵道故事、記憶及文物,逐步建構臺灣鐵道知識與文化內涵,並帶入多元社群參與,透過文資新公民教育,見證修復中的臺北機廠,進而鼓勵鐵道文化的當代詮釋,促成跨界溝通與合作,建立臺灣博物館新的典範。讓民眾能夠從鐵道看見臺灣、從臺灣看見自己,並見證臺灣現代化發展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