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頭海域小丑魚大量失蹤
海漁基金會春分啟動小丑魚抵家生態復育計畫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報導
2020/3/20 下午 06:40:32 / 生態環保
台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今(20)日正式啟動「東北角小丑魚抵家生態復育計畫」,從春分日起,視天氣海況與小丑魚寶寶情況允許,將啟動帶小丑魚回家行動,呼籲大家共同守護台灣珍貴的海洋生態,切勿撈捕野外的小丑魚回家。
|
鼻頭角公園灣內目前僅存一尾克氏小丑魚。(海漁基金會提供) |
海漁基金會執行長林愛龍表示,已趕在春分前一天完成台灣東北角的鼻頭角海域的水下調查與放流小丑魚的前置計畫工作。調查結果發現鼻頭角公園消波塊內圍海域與外圍珊瑚礁海域裡,海葵數量不少、在海裡美麗的大大小小叢聚,個體超過400株,但是野生小丑魚內外各只看到一隻。小丑魚族群與海洋生態,未來堪慮。
林愛龍指出,海漁基金會為了復育鼻頭角海洋生態,分人文與生態兩路進行,一方面與鼻頭社區居民、東北角兩所國小合作,進行民眾守護推廣教育;一方面則與海洋科學家共同規劃,實際採取放流魚苗行動,修復海洋生態系。海漁基金會已向農委會漁業署申請放流小丑魚魚苗活動。
為了掌握鼻頭角海葵與小丑魚現況,海漁基金會與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進行鼻頭角海葵生態調查,繪製海底「空屋海葵」地圖。過程中發現,去年消波塊外海葵叢裡尚存的小丑魚族群,如今疑似都遭人類撈走了。
|
台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與和美國小合作「小丑魚復育教育園區」剪綵儀式。(海漁基金會提供) |
林愛龍說明,海漁基金會長期推廣「正確的放流,才能提高修復海洋生態的成功率」的觀念,考量台灣有五種原生小丑魚,海漁基金會選擇東北角海域最常見的克氏小丑魚(Amphiprion clarkii),與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冉繁華教授合作,取得原生種魚苗。
為了讓人工繁殖的小丑魚順利適應野外環境,海漁基金會的第一批小丑魚寶寶今年1月15日出生,在聯華電子《綠獎》經費挹助下,其中大約35隻小丑魚在3月11日與18日,已經分別到海漁基金會與鼻頭B1咖啡店及新北市貢寮區和美國小合作設置的兩座生態海水缸「海葵室友訓練班」報到上學了。透過與鼻頭角海域較常見的奶嘴海葵同居、共生適應,讓小丑魚身體產生黏膜,保護魚兒不受海葵刺細胞傷害。目前,小丑魚與奶嘴海葵適應情況越來越好,小丑魚已經不怕海葵,還會享受的躺在海葵床。
|
首場小丑魚小小守護員培訓課程,在和美國小舉行。(海漁基金會提供) |
林愛龍認為,台灣沿岸海域珊瑚礁生態日益急速衰退,民眾的觀念改變很重要,呼籲遊客與水族業者不要再到海邊撈捕小丑魚,如果水族業者要販售小丑魚的話,歡迎來電海漁基金會(02-2309-9177#39),可以幫忙介紹農委會水試所及海大的窗口。人工繁殖的小丑魚品種花色多,可提升水族觀賞業的環保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