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至最愛
檢視信箱
進入商場
前往藝坊
 
現在時間 現在時間

Hi, 您尚未登入喔! 會員 登入 註冊

略過巡覽連結

國美館"所在—境與物的前衛藝術1980-2021"探討八〇年代創作革命


新網記者林彥才台中報導
2021/8/14 下午 07:47:49 / 文化藝術

 國立臺灣美術館今(14)日推出「所在—境與物的前衛藝術1980-2021」特展,由藝術家莊普發起並擔任策展顧問,藝術史學者蔣伯欣、許遠達擔任策展人,共邀請41組藝術家參與,展出約87組93件作品。這是國美館繼春季推出臺灣百年藝術史大展3部曲之後,接續透過大型展覽探討臺灣在八〇年代開啟的創作革命。

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梁永斐介紹「所在—境與物的前衛藝術1980-2021」特展。(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文化部長李永得以預錄影片方式表達對本展的重視,他認為「今天這場聯展,是臺灣百年藝術發展史上,非常關鍵的一塊拼圖。因為臺灣在1980年代解嚴,當時民主自由化的浪潮,對臺灣當代藝術的發展,提供了非常大的養分。」

 國美館館長梁永斐表示,本次展覽是臺灣藝術史上很重要的展覽,展出的41位藝術家都是菁英中的菁英,作品都是精典中的精典,作品可說是「神、妙、絕」。41位參展藝術家,包含臺灣從八〇年代到現在,引領前衛藝術發展、影響臺灣現當代創作風貌的創作者。「所在」代表著我們現在的此時此地,我們文化立足的所在,藝術所在的空間與時間,展覽內容複合多元,跨越40年的藝術旅程,十分精采,是臺灣藝術史非常重要的展覽,呈現「萬物皆為我(藝術家)所用,大小皆由之,逍遙任我(藝術家)行」的藝術精神。

國美館3位前後任館長合影,自左至右為梁永斐、前館長黃才郎及前館長薛保瑕。(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他說,本展可說是一種美學與哲學的呈現,一種創新與膽識的勇氣,一種前衛及實驗的魄力,一種多元媒材的運用與脈絡,更是一種傳承與展望的精神。未來,國美館將持續辦理重建臺灣藝術史的相關展覽及研究,今年10月2日本館將辦理「前沿與邊緣─2021重建臺灣藝術史」論壇,國美館是各位藝術家的家,永遠支持各位藝術家持續不斷創作,讓臺灣藝術更加發光發熱。

 策展顧問莊普則指出,這次之所以在國美館展覽,是因為參展的藝術家在臺灣從南到北皆有,位於中部的國美館是非常適合的位置,尤其他的恩師林壽宇是出身霧峰林家,更具意義。本展很多作品已塵封埋葬許久,這次展出猶如再次「出土」,雖然是過去的作品,現在看到仍是令人十分驚訝及感動。

 策展人蔣伯欣及許遠達皆表示,本次展覽以「所在」為題,透過6大子題詮釋境與物的前衛藝術發展,分別為:「框架解放」、「『雕塑』的再定義」、「『繪畫』的多元性」、「媒介的辯證」、「空間場域」及「跨限世代」。藉由回顧80-90年代的藝術事件和創作作品,再衍伸到2000年以後臺灣當代藝術的發展,由中生代與新生代藝術家跨越不同類別及時代的多元演繹,將境與物的前衛藝術做系統性與辯證性的呈現,探討藝術家所置身的多重語境,並如何藉由考察此一摸索與突破的方向走出跨域實踐的當代路徑。

 本展除梁永斐在場主持,兩位前館長黃才郎及薛保瑕亦前來觀禮,3為館長亦相見歡。

(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所在—境與物的前衛藝術1980-2021」以「空間」及「物性」兩個關鍵概念探索1980年以來的抽象藝術和前衛概念。1980年代的「第二波現代藝術運動」逐漸從現代繪畫的創作典範,轉移到今日我們熟悉的當代藝術面貌。藝術家們跳脫框架的限制,多元嘗試各種材料與表現形式,大膽創新實驗媒材和空間的多種內涵與形式,也更關注創作物和空間、環境的關係,以及創作者概念與物體和身體行動作為媒介的藝術實踐。80年代之後,藝術創作環境亦有極大的改變。歸國的旅外及留學藝術家帶回的想法,及國內相繼成立的三大美術館及地方文化中心推動藝術家創新的能量,將媒材的多元性、空間的條件、重新界定的物質觀念帶入創作及美學意識中,將藝術形式從架上及台座上徹底解放,走向更自由奔放的創新改變。

 「所在—境與物的前衛藝術1980-2021」將於國美館展出至10月17日,詳情可至國美館官網瞭解。
頻道:捐贈贊助 分類:文化藝術
採訪:林彥才 日期:2021/8/14 下午 07:47:49
關鍵字:國美館,前衛藝術,莊普,蔣伯欣,許遠達,李永得,梁永斐,黃才郎,薛保瑕

留言版

文章主題
(回覆時可不用填)
姓 名
評 等
    
Email
驗證碼
ABC (有分大小寫)
留言內容

回覆主題
圖片
     

閱讀更多林彥才報導
林彥才報導列表

閱讀更多新網專題
新網專題列表

閱讀更多新網新聞
新網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