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演藝廳重新整修 首推臺灣台語人權電影放映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報導
2025/8/22 下午 06:29:57 / 電影世界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演藝廳重新整修,轉型為常態性播映人權電影的場域,整修後舉辦之第1檔活動「臺灣台語人權電影放映:相招來去看電影.學台語」,今(22)日舉辦開幕式。
 |
「臺灣台語人權電影放映:相招來去看電影-學台語」今日開幕。(文化部提供) |
本次放映電影涵蓋1959年到2025年間,類型包括15部劇情片、2部紀錄片及1部動畫片,18部台語電影都是經典之作,透過電影看見臺灣社會變遷過程中,人權意識的轉變與進步。 開幕片選映導演萬仁作品,省思白色恐怖時期的《超級大國民》;此外,還有導演王童臺灣近代3部曲中的作品《稻草人》及《無言的山丘》、導演林正盛獲東京國際電影節青年導演競賽銀櫻花獎作品《春花夢露》、漫畫家葉宏甲作品改編為動畫《諸葛四郎大戰魔鬼黨》、國家文藝獎得主紀錄片導演柯金源作品《神殿》等18部台語人權電影,將自8月22日起至10月31日放映34場;同時,加碼放映《流麻溝十五號》、《獵人兄弟》等4部華語人權電影和3部短片。
 |
文化部長李遠致詞。(文化部提供) |
文化部長李遠表示,「45年前這裡只講一個人的故事,45年後演藝廳重新開張,第一檔就是要以台語片說各種臺灣歷史,這是中正紀念堂重要的一步」。作為臺灣新浪潮電影時代一員的李遠致詞時,細數從導演李行1959年《王哥柳哥遊台灣》開啟台語電影的風潮,創下一年有200多部台語電影上映的「臺灣有個好萊塢」年代,到歷經政府管制,在1982年最後一部歌仔戲台語電影上映後,很快接起的臺灣新浪潮電影時代,眾多導演如萬仁、侯孝賢、王童等在政府強力管制下,仍奮力地將電影融入母語。接續1996年導演萬仁《超級大國民》直接觸碰白色恐怖議題,直到2020年後關於白色恐怖、二二八事件等,成為越來越多導演探討的題材。
 |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處長張惠君致詞。(文化部提供) |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處長張惠君說明,這次所選的電影跨度很長,可以看出臺灣社會文化的變遷,裡面的人際關係,家庭關係及人權關係都有很大的進步與改變,也可以看到臺灣這幾十年來社會的縮影,走到今天才有這個民主的國家與多元文化的社會,希望透過電影這個媒介,讓大家重新認識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