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文館開館22年典藏成果豐碩 今舉辦感謝儀式向文學文物捐贈者致謝
新網記者林彥才台南報導
2025/10/18 下午 06:03:03 / 經史子集
國立臺灣文學館今(18)日舉行「文學文物捐贈者感謝儀式」,表彰來自各界捐贈者的無私奉獻。本年度共27批捐贈與2批編纂全集計畫徵集文物,涵蓋23位捐贈者,時間軸橫跨日治時期到戰後,乃至現當代(1900-2000年代),內容類型包括手稿、攝影照片、書法作品、油畫創作、家書及文友信札、文學器物等珍貴史料文物。捐贈品見證了臺灣文學發展的歷程,也印證了文學家不同階段的生命軌跡,同時訴說著幽微感人的人生故事。
 |
| 文學文物捐贈者感謝儀式大合照。(國立臺灣文學館提供) |
臺文館館長陳瑩芳表示,典藏文物是博物館的核心,也是研究、策展及未來各種延伸應用的基礎。臺文館創立迄今已邁入第22年,也累積了13萬餘件臺灣文學相關文物。今年入藏的文物似有特別的因緣,以「戲劇」、「人權」兩個樞紐,文物捐贈的歷史過程見證文壇之間的友誼。所有捐贈文物都代表著捐贈者的溫暖心意,也是對臺文館的信任與肯定,更為臺灣文學史補上了關鍵拼圖。入藏文物進行數位化,讓臺灣文學可以傳承,讓典藏可以公共化,更利於臺灣文學的認識與推廣。
本年度入藏文物涵蓋諸多文學史與作家重要物件,包括:古典詩人王達德、陳麗水藏書與張達修詩文手稿,展示了日治至戰後古典文學延續與地方詩壇的盛況。代表新劇與新文學思潮的簡國賢與林摶秋文物,除了見證了臺灣戲劇與電影初期開展,簡國賢代表作《壁》以往僅可見影本,此次原始手稿及相關資料的出土更進一步補足其生平與創作的史料斷層,也串聯臺日新劇發展,以文學為二二八事件後的白色恐怖時期歷史,留存珍貴的記憶。另外,呂赫若文物傳世者稀少,臺文館先前已獲贈呂氏僅存的日記手稿,本年度又獲呂氏家族的鼎力支持,得以入藏其任職教師的文官佩劍、公事包貼身用品及家族相簿等,同時也自簡國賢家屬處,受贈以往僅知其劇名而未見原稿的《林投姐》劇本原稿,奇妙的因緣連結,不僅呈現這位才華洋溢的作家、戲劇家、聲樂家等多重身份下的真實日常,也讓當年聚集於「厚生演劇研究會」討論創作的3位文友們,因捐贈文物而再度於臺文館相聚。
此外,1990年代中研院受文建會之託編纂《楊逵全集》,彼時因著楊逵的人際關係網絡,向社會大眾徵集物件,而後在楊逵家屬同意下,亦轉交本館典藏。楊逵社會主義思想的根基顯明在戰前手稿,及綠島期間書寫之新生筆記簿,如今悉數正式入藏,與古典詩人張達修的「綠島家書」,皆是極具人權記憶價值的物證,共同見證了政治受難者的堅韌與家屬的思念。而作家季季女士所捐的木箱,則是作家朱西甯、劉慕沙於臺灣文壇「民主臺灣聯盟案」後向其伸出援手所贈,鼓勵其繼續寫作,存放文稿之用,不僅記錄了作家在白色恐怖波及下的文學情誼與傳承,也是歷史的見證。另外,史明《台灣人四百年史》印刷紙型及日文初版圖書,兼具思想史與物質史價值,既見證戰後臺灣史論述的形成,也具珍稀史料意義;蔡培火贈母校鋼琴則延續文化啟蒙精神的傳承。
當代文學史料在此次捐贈儀式中也未缺席。王淑英女士所捐贈謝里法油畫,為1980年代臺灣作家、藝術家在美東地區頻繁交流的歷史印記。遠流出版公司捐贈的1986年金庸親筆手稿〈《金庸作品集》臺灣版序〉,則是武俠小說在臺蔚為風潮的里程碑;平路女士捐贈任職香港光華中心主任所蒐報刊與創作筆記,反映了當時兩岸三地文化交流真實景況,與當代作家創作習慣的轉變。此外,劉靜娟、李敏勇、李昂等作家捐贈創作手稿與照片等,展現當代文學的創作能量與文化關懷;而學者呂興昌、張錦忠教授也分別捐贈葉笛譯稿、論文手稿、馬華文學珍本圖書,皆為充實臺灣文學研究的重要史料。
臺文館表示,所有捐贈文物均需經嚴謹的審議過程方能正式入藏。臺文館具有完善的典藏管理政策及最專業的文物修復專家,入藏文物均以科學技術及導入最新的AI科技來持續進行文物修復與維護,確保典藏獲得妥善照護。另一方面,館方積極推動典藏數位化,透過建置資料庫、出版刊物、策辦展覽與開發數位遊戲等多元形式,讓典藏內容得以更豐富地呈現,也開放各界申請與應用,同時透過「駐館研究員暨創作者徵求計畫」,邀請不同領域的學者、創作者到館閱覽、查考文物,提供他們開展新的研究與創寫領域。臺文館期望各界能持續踴躍捐贈文物,讓國家博物館的力量將典藏文物公共化,讓典藏成為研究臺灣文學史及創作的重要基礎,也進一步深化與社會的連結,促進大眾參與文化資產的再生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