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館"2012台北雙年展" 發表"葫蘆博物館"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報導
2012/9/20 下午 03:25:15 / 文化藝術
台北市立美術館主辦,國際策展人安森.法蘭克(Anselm Franke)策劃的《2012台北雙年展:現代怪獸/想像的死而復生》,即將於9月29日正式對外揭幕。
|
「葫蘆博物館」策展人港千尋於日本多摩美術大學內,試做本屆台北雙年展作品〈大葫蘆〉。(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
北美館表示,本屆雙年展另提出一系列共六個〈微型博物館〉規劃,每一個〈微型博物館〉由策展人法蘭克邀請不同策展人分別策畫,以自成空間及主題的方式呈現,並與展覽作品穿插並置於不同樓層展場展出,此架構在於補充或牽動周圍作品的理解涵義與不同解讀面向的可能性。六個〈微型博物館〉的主題名稱分別為「韻律」、「【前】紀念」、「歷史與怪獸」、「葫蘆」、「基底無意識」與「跨越」。
日本策展人港千尋提出以「葫蘆」作為可能觀看或建構歷史的模型,自古以來,葫蘆與人類生活演進的歷程有著密切的關係,如盛裝的器皿功能、共鳴發聲器、繪畫雕刻以及伴隨著的許多神話傳說與象徵,策展人港千尋尤其強調葫蘆用於掌握水與空氣的流動性,藉以思考當下的核子能源使用,尤其以他自己生長於日本的背景,在經歷311大地震後,對於核能產生過程的矛盾,提出一份對未來的想像。
因此,「葫蘆博物館」的想法是在建立一個容納(思維的)流動性及自由的博物館,它會是一間活的博物館,收集、保存並交換著容器的概念,以及我們身處社會的內容及精神。尤其,台北具有結合歷史背景的心理地理學形式,台北市西北方的士林區有座過去被稱為「葫蘆島」(今社子島)的島嶼,現今的街名、機構名等仍保留這項地理特性;而台北雙年展出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地理位置則落在這座古老的葫蘆島之口。
「葫蘆博物館」在雙年展將呈現「第一屆葫蘆收藏」,透過神話、文學、圖畫和攝影等,一窺葫蘆的世界史。作品內容包含台灣藝術家張婷雅以裡外透視的觀點,繪製水印木刻版畫〈葫境〉系列;台灣潛心致力於匏雕藝術,鑽研葫蘆雕刻技法的藝術家龔一舫作品;竹藝師徐暋盛編製的大型葫蘆造型裝置,預計展於美術館三樓露台;日本電腦繪圖師原田大三郎,以影片動畫呈現具有容器-容量的建築形式;在博物館展區的入口,則以高橋士郎特殊的充氣技術(BABOT)設計製造出高約2.8公尺的〈大葫蘆〉,象徵這個時代的流動性與自由。
計畫由葫蘆博物館發行的《葫蘆雜誌》是一本包含藝術、設計、建築等多樣化議題的線上雜誌,其中的葫蘆論壇,造訪者能觀看有關葫蘆的記憶的影音資料,內容將邀請許多不同講者分享他們的葫蘆故事,並且留存於美術館的資料庫。最後,葫蘆商店展示著許多不同種類的創作,以原創性商品表現出流動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