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運聯盟捍衛糧食主權 農委會回應須有新戰略思維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報導
2013/1/30 下午 01:19:39 / 產業經濟
捍衛農鄉聯盟、台灣農村陣線、主婦聯盟等民間團體今日抨擊自由貿易帶給台灣農業的毀滅性破壞,計劃2月3日將在凱道發起糧食主權人民論壇,要對台灣農業政策進行總體檢。
與會人士共同指出,值此國際油價持續高漲、糧食危機迫在眉睫、世界各國無不把糧食自給列為首要戰略目標之時,台灣仍落伍地一味堅持「假自由、真剝削」的錯誤發展路徑,全體人民無法苟同。
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特聘教授陳吉仲指出,從1990年代的自由貿易談判以來,台灣的農業就不斷地被犧牲。外國農產品的大量傾銷造成國內農產品實質價格下降,農家平均每人每年實質所得由27萬元下降至22萬元,且僅有非農家的70%。同時農地也以每年4,000公頃的速度飛快地釋出。農委會號稱有81萬公頃的可耕地面積,實際上卻只有54萬公頃在實際耕作,其他的27萬公頃已非農業使用。目前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只剩下33.49%,這些現象都是貿易自由化所帶來的惡果。
陳吉仲表示,自由貿易是對農業部門的根本破壞,還會連帶讓台灣的生態環境、生活文化及食品安全逐漸消失,抵擋因為加入WTO後抵擋過去美國及全世界的錯誤傾銷政策都來不及,政府卻仍然對開放830項中國農產品進口含糊其辭、毫無對策,無疑加劇全體國人的民生困境,更讓我國已經如履薄冰的食品安全雪上加霜。
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徐世榮則表示,目前台灣的發展策略會導致城鄉「安樂死」,這樣的邏輯無論是在自由貿易、都市規劃或農鄉發展政策上,都如出一轍。台灣在總體戰略上,沒有因地制宜、適地適為的思考,捨棄自己的長處,走入新自由主義的陷阱還沾沾自喜,長此以往,台灣社會的「極化」問題必然越來越嚴重,階級之間的矛盾也會越來越尖銳。
針對近兩日質疑農委會是否將增加開放中國農產品輸入一事,農委會今日書面回應,該會自民國97年後,迄今未增加開放中國農產品輸臺項目,且臺灣對中國農產品貿易逆差縮減,ECFA早收清單已有成效;未來因應經貿自由化,農業應有開創性戰略思維,才有利臺灣長期農業發展,農委會並籲請國人以實際行動,支持國內農產品與農業創新發展。
農委會指出,經貿自由化是世界趨勢,臺灣亦須面對,而且不能再以防守的思維面對,必須有開創性的作為來因應高度自由化的艱鉅挑戰;農業與國家整體發展、農民生計及人民日常生活有密切關係,不能僅用產值來衡量其重要性,國人應重視臺灣農業的生存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