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兒少參與公共事務 發揮社會影響力
新網記者凃韋君台北報導
2013/11/12 下午 03:12:56 / 青少兒童
根據家扶基金會在世界兒童人權日前夕,針對中學生所進行的「2013兒童人權日─兒童參與權及表意權調查」發現,有15.8%的中學生在家裏沒有自我表達意見的機會,21.5%的中學生在學校內缺乏自由表達自我意見的機會;換句話說,4個中學生就有1位在學校內是沉默的,他沒辦法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意見。
|
家扶基金會調查發現,15.8%的中學生在家裏沒有自我表達意見的機會,21.5%的中學生在學校內缺乏自由表達自我意見的機會。(家扶基金會提供) |
調查中發現,有71%的中學生認為自己的意見表達難以對社會造成影響,其中更有13.8%的人認為自己的意見無法影響到事情的結果;顯示出中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比較缺乏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意見,以及有大人「不聽話」(政策決策過程中少聽取兒少的意見),兒少「不關心」(不夠關心公共事務)之現象。
家扶基金會在兒童人權日前夕,呼籲大人「要聽」,且聽進孩子的心聲;並鼓勵孩子們要「要看」多關注公共事務;期待學校及家庭都能幫助孩子「要說」,培養表意及社會參與的能力。
社會上普遍存在「孩子有耳無嘴」的想法,但是,高一的小嵐,因為懷著對母親家鄉馬祖的濃厚情感,曾經發表「馬祖未來不必賭」的文章,引發社會熱烈迴響。小嵐說,當初懷著希望留住馬祖的美好而撰文,沒想到引起這麼多的回應。所以,學生也不見得沒有影響力,關鍵在於是否願意去做,做了不見得有正面的迴響,但不做的話,什麼都不會改變。她說,既然身為台灣土地上的一份子,就應了解四周正發生的事。有幸生於台灣這個民主國家,能夠自由發表言論,就應多關心公共事務。她認為,許多社會運動都由學生發動,代表青少年若關注公共議題,其實有力量能影響社會。
高二的小樺則說,家裡很尊重言論自由,常常一同討論時事,身邊也有一群同學常關心核四議題,今年319大遊行也相約一起上街抗議。她指出,例如與學生最有切身關係的「教改」,始終沒問過學生意見。周遭8成同學都反對反反覆覆的12年國教,最後訂定的制度不夠完善,學生卻缺乏管道表達心中無奈。她建議,在校園辦理公聽會,若藉由老師作為學生與政府之間的溝通橋樑,讓主政者做決策時,能參考學生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