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至最愛
檢視信箱
進入商場
前往藝坊
 
現在時間 現在時間

Hi, 您尚未登入喔! 會員 登入 註冊

略過巡覽連結

北美館2014年"X site"地景裝置"邊緣地景"出線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報導
2014/1/7 下午 02:57:24 / 文化藝術

 由台北市立美術館主辦「X site」地景裝置計劃,2014年首屆辦理的評選結果出爐,優勝團隊「陳宣誠+任大賢+蘇富源建築師事務所」(C.J.S Architecture-Art Studio)以作品《邊緣地景》勝出,此團隊成員由建築創作的陳宣誠、藝術家任大賢以及建築師蘇富源共同組成。

台北市立美術館主辦「X site」地景裝置計劃獲選作品《邊緣地景》模型透視立面圖。(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邊緣地景》建築裝置預計將在今年3月29日至6月29日在北美館前廣場展出,配合裝置作品的條件、材質以及所營造的藝術氛圍,將形成一處不同以往民眾參與活動的公共場域,不僅是新型態的藝術表現,也是啟動城市生活更多的可能性。

 首屆「X site」計劃採對外徵求設計提案,再經評選一組獲選團隊執行製作。本次徵件為期10週,共計29組團隊符合參賽資格。評選團由吳光庭擔任主席,成員為王俊傑、高文婷、曾成德、黃海鳴、劉建國、龔書章等共7位包含建築、當代藝術等產官學界領域的學者專家組成。

 2014「X site」作品《邊緣地景》,藝術家在創作自述說明他們在不同尺度的座標系統閱讀這塊基地,所思考的3種「邊緣性」,分別為:「空間的邊緣」,北美館入口廣場之於主體建築物及都市道路與環境,所生成的形狀與尺度的空間邊緣性;「藝術場域的邊緣」,思考相較進入大廳後依序排列的展覽空間,入口廣場凸顯其所承載藝術發生場域的邊緣性;「身體感覺的邊緣」,則思考前往北美館的動線是具複雜的身體經驗,如高架橋的快速、自然景觀的綿延等,若入口廣場作為轉化週遭的中介空間,但身體卻無法在這大尺度的廣場找到相對應的座標,呈現身體感覺缺乏的邊緣性。因此,提案作品《邊緣地景》不只是一個視覺性的物件,而是企圖在北美館入口廣場這個「邊緣」的空間,建構一個感覺的地層,創造一個重置身體感覺的座標系統,在此系統中,人體的視覺、觸覺、聽覺等不同感受將重新被配置,生產具創造性的身體經驗。

 《邊緣地景》的造型概念利用與北美館大廳等同1:1大小的尺寸,使地景與館體產生聯結。兩者的矩陣型美學形式非常理性,但觀眾移動在《邊緣地景》以及移動在北美館內部的感受完全不同,穿梭在宛如竹林編織的空間內,可產生許多光線投影的可能性與趣味,同時感受流動其中的空氣、聲音及觸摸感,營造一個屬於個人與同伴彼此樂於分享的體驗。

 裝置的主要元素有3,包括竹鷹架、帆布、線型金屬扶手。主體結構將使用含水性較高的綠色竹子(孟宗竹),這是沿用台灣建築生成系統中的「竹鷹架」,不僅是具在地性的材料與工法,兼具環保與構造彈性。裝置頂端設置帆布,解決排水與遮蔽功能,同時面狀的布與線狀的竹子則提供日照的多樣陰影變化。一條自裝置外部連結並貫穿其中的紅色線型扶手,提供行走其中的民眾安全,它也是一條被創造出來的空間感知元素。《邊緣地景》這片觀眾從中山北路遠望北美館廣場的一片孟宗竹林,在未來3個月的展期間,竹子自然的生態變化,由綠色漸轉為黃色,將見證時間改變的地景,對照周圍環境與景觀進行一場時間性的對話。
頻道:捐贈贊助 分類:文化藝術
採訪:歸鴻亭 日期:2014/1/7 下午 02:57:24
關鍵字:北美館,地景,建築

留言版

文章主題
(回覆時可不用填)
姓 名
評 等
    
Email
驗證碼
ABC (有分大小寫)
留言內容

回覆主題
圖片
     

閱讀更多歸鴻亭報導
歸鴻亭報導列表

閱讀更多新網專題
新網專題列表
臺灣自主研發AI機器狗今首次亮相
電腦實境 2024/5/29 下午 05:29:15

閱讀更多新網新聞
新網新聞列表
藝術家雷驤辭世 文化部長李遠表達哀悼與敬意
回憶紀念 2024/5/30 下午 03: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