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至最愛
檢視信箱
進入商場
前往藝坊
 
現在時間 現在時間

Hi, 您尚未登入喔! 會員 登入 註冊

略過巡覽連結

國表藝3館1團2023年度宣示 以4大目標共創表演藝術新格局-重要業務暨營運方向篇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23/2/6 下午 07:28:50 / 文化藝術

 2023年國家表演藝術中心3館1團重要業務暨營運方向:

2023年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介紹重要業務暨營運方向。(歸鴻亭攝影)
  • 國家兩廳院—韌性治理、智慧創新,邁向永續新未來!成為具代表性的世界指標劇場

    • 2022年兩廳院看見表演藝術產業逐漸復甦,因應社會的快速變動與疫情的影響,延續先過去5年的工作,進行必要的修正與優化,提出「永續共融」(Sustainablility)、「韌性治理」(Resilience)及「智慧創新」(Innovation)3大核心願景,並衍伸思考以「永續共融劇場營運」、「發展未來的場館模式」、「場館與產業升級」為3大工作目標,朝向具代表性的國際文化品牌前進。

      劉怡汝總監表示,「疫情並沒有把我們打倒,反倒是讓兩廳院長出了『韌性』。後疫情時代供需產生改變,大劇場時代影響也逐漸明顯,兩廳院必須重新調校各項營運方向與方法,以呼應改變,迎接挑戰。」

      韌性治理、智慧創新 以「新模式」迎接新日常,恢復國際交流後,展演也將虛實並進,不再只是線上直播、錄播或遠距共創等,兩廳院更試圖重新定義「觀眾參與」。2023 TIFA將推出國內外共19檔、129場次的演出,國內節目如自由擊《20伍零》將當代音樂結合擬音技術打造科幻、復古的聽覺之旅;國際節目如布蘭卡・李(Blanca Li)《巴黎舞會》,將透過VR技術與肢體感官的整合,邀請你參加一場金碧輝煌的派對。秋天藝術節將從外在的挑戰轉而回看自身,探究「環境、社會與個人的關係」,如駐館藝術家編劇詹傑以女性犯罪群像發展全新劇本《罪愛》,將與黃郁晴導演合作共同發表。

      「5G 企業專網」今年拓展至國家音樂廳進行整體佈建,期待擴大 IP內容產製、傳播及商轉效益。除藉由新科技應用突破以往表演藝術語彙,更將內容開發運用之相關技術加入攝錄團隊、影音製作及3D建模等以往較無機會加入表演藝術產業之型態,年底計劃利用5G專網,並透過數位科技打造出聽覺、視覺雙享的「聖誕音樂會」。

      作為兩廳院重要線上平台的OPENTIX將透過活化內容中心,形塑品牌個性及影響力,深化探索類型、廣度及觀點,整合Facebook、網站、藝文指南針,提升潛在客群及重度觀眾黏著及互動,匯集導購能量及觀眾偏好數據應用,並透過購票客群及消費行為報告、推動電子禮券等消費端服務,以及建立售票系統新工具(BI)持續深化顧客關係,創造便利、永續營運的藝文消費生活圈。

      在國際交流面,經過兩年疫情影響,Taiwan Week重新啟動,將邀請30-40名表演藝術領域一流的國際策展人、場館、藝文組織代表訪臺,期待國際夥伴與臺灣藝術家面對面促成未來國際共製的可能;兩廳院發展出後疫情時代的共創、共製及國際巡演模式,2022年底邀請德國紀錄劇場先驅里米尼紀錄劇團(Rimini Protokoll)Stefan Kaegi導演來臺駐館6週,與臺灣創作者共同探詢社會紀錄式創作的田野調查方法,並持續以遠距線上方式工作,10月臺灣團隊將赴瑞士排練6週後首演,隨後進行歐巡;預計2024年來臺排練臺灣版本並演出。

      人人共融後,進一步與地球永續共好,「永續共融」是兩廳院的核心精神與願景。透過永續共融小組跨部門的工作模式,完成內部盤點、持續深化並落實永續目標,由內而外地全面提升場館價值,成為與社會共融、環境共生的藝文場館,同時持續與國內外藝文專業機構和人才做交流,以藝術做驅動能量,引領業界持續前進與發展。

      2023年,持續優化無障礙軟硬體設施及服務。為落實文化平權,進一步規劃各項無障礙相關設施的精進,期待做到全方位的共融;而軟體面上,也將持續優化調整過去推出的輕鬆自在場、無障礙導覽、口述影像、即時聽打等服務,提供身心障礙者更多元、更優質的觀賞品質。

      在藝術推廣上,樂齡族群亦是兩廳院觀眾並經營已久的社群之一。自2021至2022年「青銀共創計畫」開展後,兩廳院持續思考共融深化計畫,2023TIFA搭配雲門舞集的《薪傳》演出辦理青銀共創工作坊;此外,參考英國案例嘗試「表演藝術處方箋」的案例,藉由場館的專業,開展青銀計畫的可能性。另外,場館導覽、托育服務,以及走出場館的藝術出走、藝術入校,及廳院會員的服務活動,也是兩廳院持續深化表演藝術推廣的工作要項。

      除了與人共融外,兩廳院也需與環境共好,2023年針對六大永續願景擬定永續行動,逐步進行印刷減量、更新節能設備及運用數位工具等計畫。節目製作部分在2022年推出永續代表性製作的《寫給滅絕時代》後,也將持續發開永續自製節目,在各專案及計畫中,實際導入永續思維與製程,從「人人共融」邁向與環境共存共好的「永續共融」場館。此外,預計於年中舉行永續共融年會暨工作坊,推動表演藝術產業界的永續共融思維。

  • 臺中國家歌劇院—與全球藝起邁向永續 朝「綠色劇場」前進

    • 讓永續成為日常的非典型劇場,臺中國家歌劇院以「一座藝術與生活共生的劇場」為營運核心目標,為藝術創作者與工作者打造跨域創作、實驗與展演平台,翻新中臺灣的藝文生活;在這座「非典型劇場空間」,藝術得以各種形式,發生在場館的任一角落,2023年將持續邁向「藝術永續,綠色劇場」的目標,與城市生活共好,與全球藝起邁向永續。

      減碳綠色製作,以劇場作為一種生態實踐,劇場作為反映、回應社會的場域,「生態覺醒」早已自歌劇院啟動,呼應全球綠色轉型浪潮、以實際的行動,思索與環境共生的可能;展演節目的製作,則以環境友善、減少碳足跡、本地重製為方向。

      今年春季推出系列節目新品牌「NTT Arts NOVA藝想春天」,從藝術新觀點切入,找到新的定錨。其中,「新藝計畫」入選作品《在消逝之前,能不能喜歡我?》,經過歌劇院1年半的孵育、創作團隊與中興大學賴盈至教授實驗室合作設計「發電地板」裝置,以自發電方式提供演出所需電力,另製作環保樂器結合發電材料,利用樂器震動產生能源,讓觀眾看見、聽見這場身體造電的綠能式演出。

      「夏日放/FUN時光」系列,英國巴羅蘭德芭蕾舞團《調皮的老虎》&《老虎.童話》,演出佈景道具都在臺製作,以減少國際間移轉的碳足跡,其中《調皮的老虎》特別為自閉症和高需求孩童設計2場演出,每場僅邀請8組自閉症兒童及照顧者觀賞,落實文化平權。

      「遇見巨人」系列的兩大國際舞團─荷蘭舞蹈劇場NDT2雙舞作《Bedtime Story》&《Cluster》、侯非胥.謝克特現代舞團雙舞作《偽善者/重生進化》,也以無大型佈景國際運輸,低碳巡演模式來臺演出。歌劇院與陳品蓉、吳子敬兩位導演合作,以美國劇作家Joe Calarco的《Shakespeare’s R&J》進行兩次演繹的自製舞台劇《R&J》,特別參考英國《劇場綠皮書》(Theatre Green Book)的製作指引,針對節目各個面向尋找環境友善的替代方案,將綠色劇場概念落實於製作流程內。

      2023年歌劇院節目樣貌,除重組受疫情影響延期的節目之外,更聚焦於後疫情時代的反思,創作端自我挑戰,以新工具、新手法來面對當代議題及土地環境。此外,歌劇院將與國內團隊共享行銷平台,以在地資源支持國內表演藝術穩定發展,搭建與民眾對話橋樑。

      全時段展演,突破時間空間限制的非典型劇場,歌劇院第1屆駐館藝術家布拉瑞揚,將在「NTT Arts NOVA藝想春天」帶來《我.我們》世界首演,邀請ABAO阿爆擔任音樂統籌、磊勒丹・巴瓦瓦隆設計影像,共同編創極具排灣族元素、電幻色彩的新舞作;因應歌劇院的獨特空間及國際跨域平台,延伸二個不同載體的作品,由臺中國家歌劇院、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香港大館-古蹟及藝術館,以及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共同推出的亞洲跨域平台《舞蹈風景》,將邀請導演何孟學以細膩鏡頭捕捉舞者肢體,打造影像版的《我.我們》,在4個跨國城市輪映舞蹈影片;視覺藝術家徐逸君運用《我.我們》主視覺,重新捏揉再創,在2樓劇場前廳19米高的曲牆,打造《我.我們》的「光之曲幕」沉浸式投影。《我.我們》運用新媒體呈現作品的不同語彙及樣貌,首創「一舞三品」的觀演新體驗。

      此外,歌劇院打破傳統走進劇場的慣性與想像,在館內的各個空間打造「非典型劇場」,如運用獨特曲牆設計、突破時間及空間限制,在劇場前廳、凸凸廳,與新媒體藝術家合作策展,全天候定時播映的「光之曲幕T.A.P. Project」;在戶外空間,無論是6樓空中花園或是河道草坪,以符合節慶時序設計不同主題裝置及風格文創市集;每月下旬的週四夜晚,於戶外劇場播映適合全齡共賞的電影,片單從世界藝術現場、藝文主題到動畫形式,部部精彩。期望透過生活與藝術結合的多元展演空間,讓歌劇院成為民眾的日常生活場域。

      藝術即生活,培養未來的觀眾與藝術家,「優質教育」是聯合國的17項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之一,歌劇院持續以「沉浸」、「體驗」作為藝術推廣之載體,提供分齡分眾的藝文接觸管道,透過線上與實體的全方位學習,提供民眾獲取藝術養分,體驗文化多樣性,人人都能接觸藝文的機會。

      在專業人才培育方面,「LAB X藝術跨域實驗平台」作為科技跨領域的研發育成基地,提供系統性的學習與交流。2年一次的國際論壇,今年以「非典型表演藝術的多元開展」為題,邀請國內外專業人士介紹表演藝術最新趨勢,建立國際交流與合作共創的機制。「音樂劇人才培育工程」延續與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的合作,以劇本「創作孵育」及「製作發展」為主軸,導入臺、韓專業師資,建立中部音樂劇生態產業鏈,正式呈現第二屆孵育作品《手》、《請聽神明的話》。

      第4屆駐館藝術家:編舞家陳武康、新媒體藝術創作者葉廷皓、玻璃藝術跨域創作者張博傑,將展開為期2年的計畫,透過民眾參與的推廣活動及駐地觀察,加強與中部民眾交流,並深入社區進行展演和工作坊,讓駐館藝術家不只是駐館,同時駐城、推動城市文化的藝術家。

      綠色行動,打造環境友善的永續劇場,在場館軟硬體的更新,導入數位轉型,去年取得多項國際認證和國家標章—「能源管理系統(ISO50001)」、「資訊安全管理系統(ISO27001)」認證,以及「建築防火標章」、「室內空氣品質優良級標章」及再次獲得「綠建築標章」認證;從2018至2022四年以來,已省減25%辦公紙張耗量,減印文宣品達37%,節能減少約600噸碳排放量,邁向文化場館零碳足跡的目標。

      歌劇院不僅建立可視化的能源管理系統,今年續將優化場館節水和節電設施、監控設備,逐步更新舞台燈具為LED節能燈泡,改善照明控制功能:在「享生活」的配套,將推行第一階段「低碳餐飲」計畫,邀請駐店餐廳共同響應綠色劇場,使用在地食材,倡導蔬食料理,並限制使用一次性餐具,減少資源的耗用。

      「藝術永續,綠色劇場」不只是口號,歌劇院連結國內與國際資源,不間斷地落實在營運細節中,朝永續場館願景穩步前進。

  •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2023歡慶5週年 打造兼容創造力與永續發展的國際級場館

    • 衛武營2023年邁入5週年里程碑,開幕至今集合各界力量打造出大南方藝術旗艦,讓表演藝術能量拓展至臺灣和世界每個角落,更成為臺灣在國際藝文圈一張重要名片,高雄也成為國際藝文交流重要城市。未來將持續以專業、安全和具親近性的理念作為發展根基,結合時尚、年輕、跨界及多元等元素,塑造衛武營成為兼容創造力和永續發展的國際級場館。

      今年衛武營用藝術和眾人一起歡慶5週年,相關活動緊鑼密鼓籌劃中,一系列回顧過去與展望未來的活動,透過蒐集紀錄大眾、藝術家和團隊、場館夥伴及員工等「人」與「場館」間的故事,結合線上線下互動性展覽和活動,梳理衛武營與眾人的故事,並將邀請各界在週年慶「一起回營」,展示衛武營的無限可能。

      演出節目重回疫情前百花齊放的榮景,農曆新春初一開館迎客,初三起【新春系列】由振宗藝術團、身聲跨劇場、長義閣掌中劇團以藝術鬧新春。眾所矚目的歌劇,上半年推出的全新混種當代歌劇《天中殺》改編自作家黃靈芝同名短篇小說,下半年旗艦製作為德國浪漫歌劇先驅韋伯的《魔彈射手》。

      去年首度推出的「大玩樂家」和「瘋迷音樂家」系列備受好評,今年2月的大玩樂家2-《洪一峰×簡文彬×許富凱 跨樂衛武營音樂會》演繹臺灣歌王洪一峰經典,《瘋迷24莫札特》全日24小時接力連演莫札特作品。

      兩大音樂節之一的【2023衛武營管風琴音樂節】,3月將邀請管風琴天后伊維塔‧艾普卡娜(Iveta APKALNA) 擔任音樂節藝術總監,串聯屏東演藝廳舉辦3場別出心裁音樂會;4月【2023衛武營國際音樂節】,由享譽國際樂壇的韓國作曲家陳銀淑(Unsuk CHIN)出任藝術總監,以7檔音樂會呈現當代音樂的豐富表現性。

      2023年適逢雲門舞集創立50週年,創辦人林懷民經典舞作《薪傳》5月衛武營重現,錯過了,沒有下次,藝術總監鄭宗龍新作預計11月亮相。韓國當代舞教母安銀美新作《千禧之龍》、法國國立希里爾拉帕普編舞中心總監尤法.皮克(Yuval PICK)作品《巴赫d小調》,也將分別於5月、6月在衛武營進行臺灣首演。

      傳統戲曲同樣不容錯過,3月明華園戲劇總團「八仙傳奇系列」最終章《東海鍾離》,呈現漢鍾離成仙的故事;4月國光劇團《狐仙》,在京劇與科技結合的嶄新舞台述說輪迴深情;10月唐美雲歌仔戲團預計演出新作《臥龍家書》。

      交響樂也有許多選擇,歐洲3組交響樂團鹿特丹愛樂管絃樂團、奧斯陸愛樂、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將陸續於6月、11月造訪衛武營。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殷巴爾與蕭斯塔科維契第13號》,3月動員150位音樂家一同演出。6月《NSO呂紹嘉與史蒂芬‧賀夫》,呈現拉赫瑪尼諾夫和蕭斯塔科維契的俄式經典。

      其他音樂節目,有英國《衛報》盛讚的鋼琴家皮奥特.安德佐夫斯基(Piotr ANDERSZEWSKI)3月的《大師風範》音樂會;5月福爾摩沙巴洛克古樂團《巴洛克的璀璨與奇幻-歌劇選粹》,將詮釋3位英法重量級巴洛克作曲家代表作。

      戲劇演出有當代劇場大師羅伯•勒帕吉(Robert LEPAGE)3月帶來新作《庫維爾1975:青春浪潮》;6月有40歲大叔們幹話連篇的療癒系喜劇《沒有人想交作業》劇場版Round 2。

      跨界節目包括2月臺灣國樂團首次結合國樂與新馬戲的《魔幻時空大稻埕》,以及國表藝3館共製,融合偶戲、南北管等元素的《鯨之嶋》。大小朋友最愛的【2023花露露的童樂節】以及【2023衛武營馬戲平台】,也將在下半年帶來更多驚呼和歡樂。

      國際連結將加入新夥伴英國曼徹斯特國際藝術節,首項合作案創意製作人工作坊,安排曼徹斯特國際藝術節創意製作人課程,和臺灣藝文工作者分享藝術節於國際共製經驗與專業技能。

      過去幾年,衛武營的學習推廣計畫成為南臺灣藝文普及重要推手,為整合原分散於各部門的資源,今年組織將微調學習推廣組升級為學推部,集中綜效以發揮更大影響力。為展現衛武營音樂廳和管風琴悠揚樂音,去年邀請管風琴家菲利克斯.黑爾(Felix HELL)錄製第2張管風琴專輯,預計在今年度發行。此外,邁入第3屆的「高雄雄厲害」演出創意計畫徵選,將攜手高雄市立美術館「KSPACE高雄實驗場」,擴大高雄城市品牌跨界效應,一起合作挺在地創作。

  • 國家交響樂團(NSO)—疫後深耕教育 重啟國際連結

    • 2023年全球表演藝術生態進入「後疫情時代」,各組織與機構均需在疫情影響及演出動能間採取新的平衡。作為臺灣指標性表演藝術團隊的國家交響樂團(NSO),持續策劃多元型態的節目,並積極嘗試突破時空場域之演出形式,致力以多元、自信、細膩的樂音呈現予國內及海外愛樂者。在音樂總監準‧馬寇爾(Jun Märkl)的帶領下,其跨文化的思維與演繹語彙,使NSO於歷任音樂總監及藝術顧問建立之堅實基礎上,持續向卓越邁進。以位列亞洲頂尖交響樂團為己任,持續精進演出品質、與國內外各地藝術家或機構建立合作關係、積極推動文化近用之具體措施,並發掘未來世代的音樂人才。期許NSO能成為臺灣連結全球的橋樑,有文化意識地向世界展現「來自臺灣的聲音」及臺灣文化之多彩魅力。

      2023年度主要工作重點包含2022/23 及2023/24 兩個樂季的籌備與執行,以及其他工作重點涵蓋旗艦製作、各地文化場館合作及科技跨域整合等項目。包含國表藝3館1團共製合作、大型交響作品白遼士《羅密歐與茱麗葉》、德布西《貝利亞與梅麗桑》歌劇音樂會;國內文化場館交響樂及室內樂巡演、校園教育推廣巡演;此外,與客委會、榮譽指揮呂紹嘉、作曲家陳可嘉及音樂學者劉麟玉、沈雕龍共同策製之「江文也計畫」,將持續以講座音樂會、教育工作坊、作品錄音及文集發行等多元展演型態,引領國人全方面地認識江文也的傳奇一生與雋永作品,具象且深化地呈現臺灣在地文化底蘊。

      與文化部及科技部「愛樂實驗室Music-Lab—藝文場館科藝創新計畫」,以新創智慧科技及應用,翻轉以往對於表演現場之既定想像,為國內藝文表演型態及環境帶來重大轉型,以此迎接5G新時代的來臨。藉由數位科技、智慧服務,提升藝文展演欣賞品質,跨產業擴增藝文參與人口,達到文化紮根目的,以「推廣、教育、活潑、親民」為策略,進行分眾行銷。積極藉由線上社群媒體與不同族群互動,進行多元、生動的音樂教育及推廣工作,無論是直播音樂會/講座、音樂會/講座錄影、線上音樂導聆、主題式Podcast節目、電子版樂季手冊及樂曲解說等,都能讓觀眾超越時空限制,讓古典音樂緊密相伴於群眾日常生活中。同時,持續深入各級學校、企業等不同場域,辦理實體講座音樂會,使更多不同族群的觀眾,能親身領略古典音樂之浩瀚。

      NSO音樂總監準‧馬寇爾(Jun Märkl)2022年1月1日上任後,除了提升樂團的演奏技藝外,更積極推動多項音樂教育計畫,他將歐洲、美國樂團培訓青年音樂家之計畫融入臺灣,希望能為臺灣音樂青年開啟國際音樂大門,故以人才培育為目的「藝脈傳承計畫─協同指揮」、「樂無界計畫─作曲家啟航、指揮家啟航」及「青年音樂家茁壯計畫」持續進行;2022年底啟動的「青年交響樂團」計畫,將於2023年7月與樂團招募的各地音樂學子,由音樂總監親自指揮,小提琴家卡洛琳.魏德曼(Carolin Widmann)擔任獨奏,全程於苗北藝文中心進行排練與創團首演,同時還將於不同縣市場館舉辦4場音樂會展現成果。樂團今年更將赴美、日巡演,前往美國林肯表演中心、甘迺迪表演藝術中心、日本東京歌劇城、兵庫縣立藝術文化中心等世界級表演藝術場館演出,主動爭取國際目光,以期能向海內外愛樂人士展現臺灣古典音樂潛力與文化底蘊。此外,也持續與多個駐外文化單位緊密合作,如紐約臺北文化中心、駐法國臺灣文化中心等,向世界展現臺灣文化的多元與活力,也為臺灣文化界注入活水與契機。

      NSO持續思考古典音樂與當代社會之連結。透過創意發想與跨域整合,結合醫學、音樂專業,發展樂齡照護輔助治療工具,持續優化並擴充針對樂齡長者照護所開發的「愛樂實驗室」手機應用程式功能與內容。主動與不同地區醫療及養護機構合作,將照護實務進行線上—線下雙向整合。藉由「音樂會處方籤」、「音樂照護工作坊」及「樂齡音樂會」等活動,與國際間具豐富經驗之團體合作,期能培育音樂輔療人才,更企圖進一步打造在地化模組,推動音樂輔療資源進入地方社區,就近服務長者。不僅落實文化平權與社會共融,更是樂團面對臺灣邁入「高齡」乃至於「超高齡」社會議題之積極回應。

      透過音樂這個全球共通的語言,NSO不僅呈現屬於臺灣的精緻聲音,更以創新、合作的精神,將有限資源擴散成悠遠影響,致力成為全民的、大家的交響樂團。
頻道:捐贈贊助 分類:文化藝術
專題:麻念台 日期:2023/2/6 下午 07:28:50
關鍵字:國表藝,3館1團,兩廳院,國家歌劇院,衛武營,國家交響樂團

留言版

文章主題
(回覆時可不用填)
姓 名
評 等
    
Email
驗證碼
ABC (有分大小寫)
留言內容

回覆主題
圖片
     

閱讀更多麻念台報導
麻念台報導列表
舞蹈空間創團35週年 獻演"火鳥.春之祭"歡慶
文化藝術 2024/4/19 下午 07:15:49

閱讀更多新網專題
新網專題列表
舞蹈空間創團35週年 獻演"火鳥.春之祭"歡慶
文化藝術 2024/4/19 下午 07:15:49

閱讀更多新網新聞
新網新聞列表
臺北時裝週AW24 "整裝.待發"文化奧運鳴槍起跑
服裝飾品 2024/4/19 下午 07:34:35
2024水果加工新趨勢 顛覆傳統農業想像
產業經濟 2024/4/19 下午 06:1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