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館MR混合實境 許家維"沉沒的聲音"挖掘澎湖沉船歷史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25/7/25 下午 06:57:28 / 文化藝術
臺北市立美術館推出2025「開放網絡計畫 TFAM Net.Open」,結合線下MR混合實境演出將於7月26日至9月28日推出線下計畫《沉沒的聲音》,探討數位時代記憶消逝與重構議題。
 |
線下計畫《沉沒的聲音》,探討數位時代記憶消逝與重構議題。(歸鴻亭攝影) |
這項計畫以「消失與挖掘」為核心概念,結合水下考古、MR混合實境技術與藝術創作,透過虛實交錯的展演形式,探討數位時代中記憶消逝與重構的議題,開創藝術展覽的全新可能性。
 |
臺北市立美術館副館長蔣雨芳說明2025「開放網絡計畫 TFAM Net.Open」。(歸鴻亭攝影) |
北美館副館長蔣雨芳表示,本計畫聚焦數位時代中科技與藝術交會所展現的多元樣貌,突破展覽場域與數位技術的界線,促進創作方法與跨領域協作的多樣性。計畫透過「線下/線上」雙軸展演模式,運用虛擬載體、數位工具與跨域創作的多元手法,作為面對數位時代資訊流動與記憶重構的回應。
 |
藝術家許家維醞釀3年的跨域創作計畫,結合水下考古、水下拍攝、水下聲學與混合實境技術的創作手法。(歸鴻亭攝影) |
線下計畫《沉沒的聲音》為藝術家許家維醞釀3年的跨域創作計畫,結合水下考古、水下拍攝、水下聲學與混合實境技術的創作手法。許家維透過與國立清華大學水下考古學暨水下文化資產研究中心的協作,挖掘與再譯澎湖周邊海域的沉船歷史,開啟一場跨時空的感官對話。
 |
線下計畫《沉沒的聲音》展場。(歸鴻亭攝影) |
展場中展出3件珍貴的沉船水下考古文物:1930 年代出土自滿星丸、印有山下汽船商標的青花瓷;19世紀末出土自廣丙艦沉船的子彈;20世紀初出土自山藤丸沉船的船艙圓窗構件。這些文物搭配研究資料,帶領觀眾進入藝術家跨域合作的研究歷程。
 |
2025「開放網絡計畫 TFAM Net.Open」大合照。(歸鴻亭攝影) |
《沉沒的聲音》作品藉由水下拍攝與聲音採集技術,重構虛實交錯的歷史現場。影像中呈現潛水員定期監看「山藤丸」的水下作業過程、澎湖耆老葉成仁即興吟唱褒歌〈討海歌〉的演出,以及表演者潛入海中演奏自製螺旋槳樂器的片段。展場天花懸掛的聲納水箱不定時閃爍,播放由香港作曲家許德彰協作編制的實驗聲響,搭配透過聲納與水下錄音交織的聲響,打造結合科技與歷史的沉浸式聲響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