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戲曲夢工場"乙巳革命" 啟動非做不可戲曲行動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25/8/5 下午 07:11:33 / 文化藝術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打造的實驗平台「戲曲夢工場」,今年邁入第8屆,以「乙巳革命」為題啟動一場「非做不可」的革命行動。
 |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第8屆「戲曲夢工場」啟動大合照。(歸鴻亭攝影) |
「戲曲夢工場」為傳藝中心最具突破性與跨界潛力的系列計畫,致力於跳脫傳統想像、探索戲曲未來的無限可能。今年號召六組創作團隊將從歷史、社會、文化與自我認同出發,挑戰戲曲的既定邊界。六檔作品涵蓋布袋戲、歌仔戲、京劇、馬戲與科技藝術等多元語彙,從8月30日至10月5日於臺灣戲曲中心多功能廳接力登場,邀請觀眾直擊當代戲曲的造夢現場。
 |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任陳悅宜致詞。(歸鴻亭攝影) |
傳藝中心主任陳悅宜表示,戲曲夢工場作為傳藝中心最具突破性的系列計畫,連續3年由汪俊彥策展,年年帶來嶄新的觀點與提問。今年第8屆以「乙巳革命」為題,讓戲曲與當代的距離更進一步。她指出,戲曲曾經是某個時代的大眾文化主流,隨著時間的推演,戲曲自身已經歷了許多的內在革命,無論是演繹方式、思維模式,甚至經歷自我否定與再自我肯定的階段,而這些都是傳統團隊共同走過的路。戲曲夢工場不僅要召號更多年輕創作者同行,更要打造出能夠提供團隊與觀眾無限想像的平台,所有人皆可以用自身的創意讓戲曲走進現代一起對話,並且再次參與革命,發現戲曲在當代社會中源源不絕的生命力與能量。
 |
「戲曲夢工場」策展人汪俊彥致詞。(歸鴻亭攝影) |
策展人汪俊彥說明,「乙巳革命」聚焦於戲曲在現代性衝擊下的自我革新,象徵戲曲創作者對現實世界的反思與回應。當社會面臨焦慮、過載與劇烈轉型,創作已不再僅僅是情感表達,更成為一場「非做不可」的劇場革命。六檔節目以多元劇種語言共同編織出戲曲美學的嶄新面貌,同時試圖指出戲曲劇場始終回應世界現實,無論劇場內或劇場外,觀眾、演員與創作者一直就是革命的繼承者與發動者。
 |
明日和合製作所《嘉慶君夢遊臺灣》。(歸鴻亭攝影) |
8月30日至31日打頭陣的是明日和合製作所《嘉慶君夢遊臺灣》,以新世代視角重構一段臺灣人耳熟能詳卻未曾深究的電視歌仔戲文化記憶,帶領觀眾一同「夢遊」一段歷史、媒介與自我認同交錯的奇幻旅程。接著於9月6日至7日登場的義興閣掌中劇團《英雄製造》,透過布袋戲探討革命英雄的各種人生版本。延續義興閣一直以來搖滾反叛的脈動,以真偽穿插的紀錄劇場形式,邀請觀眾共同經歷一場英雄不死的旅程。9月13日至14日上演合作社《前方有三岔路口》,脫胎自京劇名段《三岔口》,以身體技藝作為「唱、念、做、打」的媒介,將觀眾帶入選擇與命運交錯的模糊地帶。在黑暗中持續探索找尋革命的出口。
 |
臺北木偶劇團推出的《鬧・NOW》。(歸鴻亭攝影) |
9月20日至21日,由臺北木偶劇團推出的《鬧・NOW》,則以傳統偶戲為媒介、「鬧」為核心,對既定的模式規範發出的挑戰。藉由《西遊記》廣為人知的孫悟空「三鬧」故事,映照出布袋戲演師生涯的掙扎與突破。9月27日至28日登場的烏犬劇場《低・俗・畫本》讓不同的美學相互辯證,試圖找回「非典型」主角的登台可能。透過發生在監獄裡的神祕相遇,開啟一段建立關係、允許差異的對話練習。
 |
「壁」製作委員會《皇上還沒來的時候》。(歸鴻亭攝影) |
壓軸演出為10月4日至5日「壁」製作委員會《皇上還沒來的時候》,由榮獲第3屆桃園科技表演藝術獎競技組首獎及廣藝特別獎的金獎團隊打造,融合京劇與AI即時生成技術,透過訊號的輸入與輸出,在虛實之間穿梭,展開一場橫跨歷史與當下的時空對話。
「乙巳革命」不止於劇場形式的革新,更是對戲曲本質的探索。「戲曲夢工場」作為傳藝中心最具實驗精神的系列活動,在每一次跨界及對話中,不斷拓展戲曲在當代社會的想像。六檔作品、六種語言,從翻轉經典到打開未來,每場演出都是對世界的回應。傳藝中心誠摯邀請觀眾一同入夢,見證創作者如何以戲為刃,啟動一場非做不可的戲曲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