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宗教角度檢視兩岸臍帶關係 福建湄洲媽祖祖廟連結文化命脈
新網記者麻念台中國福建湄州特稿
2025/8/13 下午 11:50:10 / 兩岸關係
台灣企圖用教育的方式來切斷兩岸的臍帶關係,但從宗教角度來檢視,從福建湄洲媽祖祖廟,到分靈台灣目前已有超過500座以上,也有一說超過3,000座,有廟史可考者40座,其中建於明代3座,清代37座的狀況來看,信眾在每年台中大甲媽祖、北港朝天宮媽祖遶境出巡,動輒信眾數百餘萬人,幾乎政要都參加,列為國家重要民俗活動,切斷兩岸的歷史與中華文化聯結的企圖,似乎不可能。
 |
莆田湄洲島是媽祖的家鄉,目前僅有渡輪可以抵達。(歸鴻亭攝影) |
傳說中莆田湄洲島是媽祖的家鄉,也是祂羽化升天之地。媽祖林默,暱稱「默娘」,又稱天上聖母、天后、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媽、媽祖婆、姑婆嫲等,生活於北宋時期之興化軍莆田縣,終身未婚。在羽化後,傳言她常以「著紅衣長髮素顏美麗女性」之形象在洶湧海濤中顯靈,並能使颱風轉向,而保祐船隻航行之平安,船員與漁民對她的崇拜逐漸形成信仰。
 |
莆田湄洲島有五星級觀光酒店。(歸鴻亭攝影) |
媽祖信仰也是台灣漢人普遍的民間信仰。早期移民多自華南渡海,心驚膽顫,且台灣四面環海,海上活動頻繁,海神媽祖婆成臺灣漢人重要精神託付。漢人將媽祖信仰帶到臺灣以後,逐漸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特色。甚有學者認為媽祖已發展出與大陸媽祖不同的特性,認為「『媽祖』在福建的南方原是『出海媽祖』,僅是漁民的守護神。但在臺灣的媽祖已成『過海媽祖』,她在歷史上已成離開中國大陸的移民祈求平安到臺灣的過海守護神。
 |
前來湄洲島就是前來湄洲媽祖廟祖廟參拜。(歸鴻亭攝影) |
建於西元987年的湄洲媽祖廟位於莆田湄州島上,其實僅在媽祖的家鄉莆田一地,就有不下百座的媽祖廟,在民國以前,福建沿海各府縣,每縣都有幾十座媽祖廟,如今,福建各地的媽祖廟數量仍十分龐大,香火旺盛。湄洲媽祖廟是全世界媽祖廟的祖廟和朝聖中心,承載著全球兩億多媽祖信徒的信仰,每年吸引大量信徒前來朝聖。
 |
媽祖信仰也是台灣漢人普遍的民間信仰。。(歸鴻亭攝影) |
漢人將媽祖信仰帶到台灣,台灣媽祖廟又常稱天后宮,建於明朝西元1604年的澎湖天后宮是全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媽祖廟,清代經戰亂損毀,日治時期1919年與民國時期1979年均重修過,而臺南市大天后宮為清代全台灣位階最高的官建媽祖大廟,彰化鹿港天后宮則保存世界唯一湄洲天后宮開基媽祖神像本尊,而台中大甲鎮瀾宮則是每年農曆3月份的南下遶境活動極具盛名,被譽為「世界3大宗教盛事」之一。
 |
媽祖信徒前來許願虔誠跪拜。(歸鴻亭攝影) |
這種民間信仰是東方人重要的精神依託,佛教、道教均為兩岸人民心靈最大的宗教慰藉,而除媽祖之外,對祖先、神祇無論玉皇大帝、東嶽大帝、玄天上帝、神農大帝、保生大帝、三山國王、開漳聖王、廣澤尊王、註生娘娘甚至關公、岳飛,庶民化的城隍爺、福德正神、灶君、文昌帝君等,都是兩岸數千年來共同的宗教神明,那個政治實體想切斷,等於自掘統治墳墓。
 |
張藝謀《印象‧媽祖》定目劇是島上晚間重要文娛活動。(歸鴻亭攝影) |
在以宗教延伸的文化層面來說,湄洲每天晚上推出的定目劇,張藝謀《印象‧媽祖》雖然僅有60分鐘,是以媽祖文化沉浸體驗與情境視聽相融合的文旅演藝,雖然比起張藝謀成功打造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後,「印象」系列頓時爆紅,相繼推出《印象‧麗江》、《印象‧西湖》,成為地方旅遊重點項目,但也逐漸商業化失去藝術價值,不過仍是極具創意的藝術創作。
 |
張藝謀《印象‧媽祖》演出聲光絢麗。(歸鴻亭攝影) |
對台灣的文化發展來說,雖然有類似宜蘭力麗明池水劇場推出優人神鼓《天地共舞》、十鼓擊樂《池中劍》系列演出,頂多演個3場,台灣市場還達不到大陸2%的規模,想在台灣具備足夠競爭力,目前僅有流行音樂如周杰倫、江蕙等可以做到,精緻藝術實難達到。
 |
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管委會副主任陳鎮洲(右)歡迎台灣媽祖信眾能來湄洲參拜祖廟。(歸鴻亭攝影) |
倒是以中國目前的基建實力,湄洲島距大陸文甲碼頭僅有10公里多,卻一直沒有興建跨海大橋或海底隧道,或許是成本考量,或是環境影響評估,環境影響評估,目前主要依靠渡輪船運方式進行交通運輸,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管委會副主任陳鎮洲期望台灣媽祖信眾能來湄洲參拜祖廟,聯繫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