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屆"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研討會"北京舉行
新網記者麻念台中國北京特稿
2025/9/28 下午 11:56:18 / 經史子集
北京四海孔子書院今(28)日於君瀾酒店文淙閣會議室舉辦第6屆「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研討會」,與會專家學者討論如何利用中華文化促進兩岸融合,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東方智慧。
 |
北京四海孔子書院於君瀾酒店文淙閣會議室舉辦第6屆「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研討會」。(歸鴻亭攝影) |
本屆研討會聚焦新時代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的路徑和方法,以此展開深入交流和討論,旨在增進兩岸文化認同,推進「兩岸共同傳承,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心靈契合與社會融合」這一美好願望。文化是民族的根脈,文化認同就是民族認同。唯有根脈不斷,民族精神才能代代相傳。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文化上的共鳴構成情感聯結的基石。
 |
四海孔子書院院長馮哲致詞。(歸鴻亭攝影) |
四海孔子書院院長馮哲表示,在兩岸共同進行祭孔典禮後,舉辦弘揚中華文化為主題的研討論壇,極具意義,不僅將成為中華民族優秀群體集體緬懷先聖、繼承優良傳統、弘揚中華美德、提高民族素質、加強民族凝聚力、增強民族自信心、振奮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徑,也是促進兩岸與世界和諧、推動人類文明溝通融合的重要方式。
 |
前中央廣播電台總台長、華視文化公司董事長汪誕平。(歸鴻亭攝影) |
前中央廣播電台總台長、華視文化公司董事長汪誕平指出,中國文化是發展的、是與時俱進的,在保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核的前提下,在內容和形式方面穿插的一些現代的新元素,這是一個必然趨勢。當前形勢下,弘揚中華文化對促進兩岸交流具有特殊重要性與迫切性。「文化不僅存在於典籍之中,更體現為一種生活方式和普遍認同的理念。」諸如孫悟空、端午節等中華文化符號已深深植根於兩岸民眾心中,「這種基於共同血脈的認同感,是任何外力都難以割斷的。」文化不僅僅是四書五經或是抽象的理論知識,它還可以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價值認同,是一種能量傳遞。
 |
國際儒學聯合會副理事長、元亨書院院長林安梧。(歸鴻亭攝影) |
國際儒學聯合會副理事長、元亨書院院長林安梧說明,中華文化在臺灣的傳承從未中斷,其中民間自發力量尤為關鍵。從傳統戲劇節目持續播映,到民間自發組織編寫歷史讀本,這些具體實踐無不證明臺灣民間社會守護並傳承中華文化中的作用。對於促進兩岸同文同種的意識,認為應該「為仁者能以大事小,為智者能以小事大」,就是要想辦法讓台灣同胞一起參與到整個中華文化的復興過程,要有建設性的路徑或方法,所以兩岸一定要交流。
 |
中華青雁和平教育基金會兩岸事務副主委孫揚明。(歸鴻亭攝影) |
中華青雁和平教育基金會兩岸事務副主委孫揚明同樣認為,民間團體是未來推動兩岸青年交流的重要力量。「我們可以通過夏令營、學生結對等方式,讓對中華文化有共同興趣的兩岸青年率先建立聯繫,實現以小帶大、以點帶面的交流效果。」年輕一代一旦在文化上找到共鳴、形成交集,未來就更有可能攜手推動更多有意義的合作。
 |
臺灣一帶一路經貿促進協會理事長譚世坪。(歸鴻亭攝影) |
臺灣一帶一路經貿促進協會理事長譚世坪則從人工智慧(AI)的視角審視中國文化的價值,可以為未來兩岸交流注入了人文精神與多樣性。從AI的視角看,中國文化的價值絕非僅僅是素材庫,而是思想源、倫理錨和創新場。它提供的不僅是可以被演算法學習的資料,更是一種看待世界、解決問題的獨特元演算法。利用AI發展中華文化促進兩岸融合,本質上是一場關乎人心、需要久久為功的“潤物工程”,最高境界是讓“兩岸一家親”從共同的歷史記憶,轉變為可感知的當下生活,最終昇華為對共同未來的自覺追求。增強臺灣島內青年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應由教育交流、文化活動、媒體傳播、學術研討、親緣連接與政策支持著手。
 |
臺灣師範大學、元培醫師科技大學教授,曾任海峽交流基金會文化服務處處長朱榮智。(歸鴻亭攝影) |
臺灣師範大學、元培醫師科技大學教授,曾任海峽交流基金會文化服務處處長朱榮智分析,海峽兩岸的中國人都源自五千年優秀的傳統文化,海峽兩岸的人民雖然同享共通的語言、文字、生活習慣、歷史文物,但是經過七十多年的隔閡,因為政治制度不同,彼此對很多問題的認知有差異,雖然在經濟、社會、文化、學術、教育等方面,已有很多的交流,可是人民的往來還不夠通暢,但臺灣父祖輩那一個不是來自福建、廣東?中國人自古強調慎終追遠,飲水思源,兩岸的中國人血液裡都是流淌著共同的民族基因。如何加強文化交流,不是靠經濟,也不是靠政治,更不是靠軍事武力,而是靠文化的認同。
 |
中國藝術家協會理事長麻念台。(歸鴻亭攝影) |
國立政治大學榮譽教授、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董事長湯紹成強調,西方的AI智慧是一個競爭為主的猛獸,如何與東方中華文化結合在一起,如何控制這個怪物一定要在設計時將中華元素加入,成為符合全人類共同可以接受的和諧方向著手,讓AI機器與人性之間相輔相成,創造科技與社會整合的中華文化。
 |
中國藝術家協會理事長麻念台。(歸鴻亭攝影) |
中國藝術家協會理事長麻念台從實務面介紹,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關鍵在於找到共鳴點、搭建新橋樑,並通過具體務實的項目來增進理解與合作。具體方法包括:
-
注重青年交流/過往幾十年兩岸開放交流,注重資深專業人士為多,但經過數十年極多年歲已高社會影響力降低,甚至更有過世者,造成交流實績效果降低,建議開始多舉辦以文化傳承、科技創新、體育競技等為主題的文化交流、研學營隊、暑期學院和賽事活動等。
-
文化項目共創建立機制/合作打造影視劇、紀錄片、動畫(如《黑神話:悟空》等成功IP);聯合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共同策劃文物展覽。用現代語言講述共同的文化故事,讓傳統在創新中煥發活力。
-
基層與社區互動/鼓勵臺灣青年以社區整體營造規劃的角度參與大陸的「鄉建鄉創」項目;推動兩岸社區在節慶、民俗活動上相互參與。從日常生活入手,體驗最鮮活、最生動的文化實踐,促進融合發展。例如以民速宗教等兩岸共同傳統主題深入舉辦適合兩岸青年人願意參與的規劃,民間信仰的儀式創新如設計跨岸虛擬進香平台,整合媽祖數位香火系統就是一個很不錯的方式。其他如端午線上龍舟競賽、中秋跨岸虛擬賞月等沉浸式體驗都是很不錯的想法,以培養年輕一代的認同。
-
學術與專業協作/支持兩岸大學校院和研究機構共建文化研究平臺;在大健康、氣象環境、中西醫藥與科技發展等領域推動標準共通與科研合作。通過知識共用和專業協作,共同提升文化傳承與科技創新的能力。
-
擁抱創新科技/運用AI、VR等技術共同開發文化體驗產品(如AI生成音樂、文字圖片生成影視作品等);合作進行文化資產的數位化保存與展示。借助新科技打破時空限制,為文化傳播和交流創造更廣闊的平臺。
-
建立「兩岸文創共同基金」/採用DAO(去中心化自治組織)模式運作,透過智能合約分配收益。重點培育具當代轉譯潛力的傳統元素,如影視製作雲端協作平台製作例如《山海經》神獸潮玩、《三國爭霸》合拍影視作品或創建遊戲平台等。
要想讓這些文化交流活動產生長遠的影響,應特別關注:
-
聚焦共同記憶,尋找情感共鳴:從雙方共用的歷史故事、文學經典、民俗節慶(如中秋、端午)入手,最容易引發情感共鳴,並可以圍繞重大歷史紀念日共同舉辦活動,傳承民族大義和家國情懷。
-
建立長效機制,而非一次性活動:推動建立兩岸文化機構間的長期合作協定,鼓勵形成固定的品牌論壇(如海峽論壇)、藝術節慶或聯合交流駐村培養專案,讓交流得以持續和深化。
-
發揮民間主體的能動性:許多成功的交流案例都源於民間的自發力量。應繼續鼓勵文化界人士、藝術家、教師、學生、企業家等作為文化交流的使者,形成自下而上的強大動力。
 |
第6屆「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研討會」現場。(歸鴻亭攝影) |
歸根究底,兩岸文化交流最深厚的力量,源於對共同根脈的認同和對文化血脈的自然親近。通過務實、多元、可持續的方式,從青年到專業領域,從傳統藝術到現代科技,讓交流浸潤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的紐帶自然會越繫越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