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至最愛
檢視信箱
進入商場
前往藝坊
 
現在時間 現在時間

Hi, 您尚未登入喔! 會員 登入 註冊

略過巡覽連結

故宮推出"清帝國文獻裡的臺灣原住民族"特展 號召與歷史文獻對話推動當代解讀與詮釋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報導
2022/3/18 下午 04:58:53 / 經史子集

 「番」是自詡文明程度最高的中國「中原」傳統,對周邊地區的歧視性稱呼。1683年(康熙22年),清帝國將臺灣「納入版圖」,將其治下的臺灣人分成兩類:「民」(來自中國的墾殖者)、「番」(原來就居住在臺灣的土著)。

清謝遂職貢圖。(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豐富的清帝國文獻,在各式檔案、古籍、史書中留下不少關於臺灣之「番」的記載與描寫。111年3月19日推出「什麼是『番』-清帝國文獻裡的臺灣原住民族」特展,除了釐清這些文獻中的「番」等詞彙所表示的意義及其意識形態,更要觀察這些清帝國文獻,到底傳達了關於臺灣原住民族的什麼形象與實際。

 「什麼是『番』-清帝國文獻裡的臺灣原住民族」特展,分為「身分與族群」及「想像與獵奇」兩大單元。「身分與族群」單元,爬梳「番」、「熟番」、「生番」與「化番」等詞彙的指涉,呈現清帝國如何依據納稅與否及統治邊界之內外,將「番」再加以分類,成為具法律意義的身分界定。例如《皇清職貢圖》中繪製的類民族誌圖像,臺灣原住民族被依地名與身分分類,顯見清帝國對於原住民族的族群分類,與現在的認知相當不同。

皇清職貢圖。(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第二單元「想像與獵奇」,透過各式文獻,反映清帝國對臺灣原住民族的意識形態偏見,及以異者的獵奇眼光與想像,所呈現的兩極化描述,既將原住民族比喻為遠古社會與世無爭的「無懷、葛天之民」,卻又從文化自我中心主義將原住民族貶抑為未開化的野蠻人。這些極端的想像,更讓清帝國自詡對臺灣原住民族有「文明教化」的責任,透過設置「土番社學」,教授原住民兒童儒學與漢字。甚或邀集部落領袖渡海參與帝國的軍事操演、聖壽、八旬盛典等大型活動,向帝王呈顯「聖化」展演成果。其帝國心態在在呈現於上諭、實錄與奏摺等檔案當中。

 此次「什麼是『番』-清帝國文獻裡的臺灣原住民族」展覽,除了展出各種檔案、文獻之外,對於這些充滿歷史時代之侷限與偏見的文字,本院也配合展覽,邀集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國立台灣文學館共同號召大家進行逆寫、共筆,讓當代的解讀與詮釋可以與這些歷史文獻進行對話。
頻道:捐贈贊助 分類:經史子集
採訪:歸鴻亭 日期:2022/3/18 下午 04:58:53
關鍵字:國立故宮博物院,中原,康熙,生番,化番

留言版

文章主題
(回覆時可不用填)
姓 名
評 等
    
Email
驗證碼
ABC (有分大小寫)
留言內容

回覆主題
圖片
     

閱讀更多歸鴻亭報導
歸鴻亭報導列表
2024臺文基地作家駐村甄選開始
經史子集 2024/4/23 下午 01:00:03

閱讀更多新網專題
新網專題列表

閱讀更多新網新聞
新網新聞列表
2024臺文基地作家駐村甄選開始
經史子集 2024/4/23 下午 0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