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屆"流浪者計畫"6位獲獎名單揭曉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報導
2025/9/30 下午 08:33:18 / 文化藝術
雲門「流浪者計畫」邁入第19年,在智榮基金會長期支持下,今年共有6位青年創作者獲選,將於2026年間陸續啟程紐西蘭、菲律賓巴丹群島、印尼、澳洲,以及蒙古與土耳其,各自展開為期兩至六個月的深度旅程。6位30歲以下的獲獎者橫跨影像、音樂、建築、纖維藝術、當代美術與戶外設計等領域,計畫題材涵蓋自然療癒、族群文化、藝術創作與環境議題,展現年輕世代對生命與土地的敏銳感知與探索勇氣。其中包括22歲時歷經腦瘤手術、靠登山尋回身體力量的設計師廖家琳,將遠赴紐西蘭,以「身體是一座正在癒合的山」為題記錄山林療癒;《人生清理員》影集共同編劇暨製作人楊凱婷,將前往蒙古與土耳其,採集薩滿儀式與蘇菲旋轉舞的聲響,開啟跨文化的藝術探索。此外,還有藝術家石梓廷、旅創品牌主理人劉展倫、纖維藝術創作者鄧紹辰與建築師林新淯,他們將分別以各自的方式與土地對話,從工業廢料到織布田野、從島嶼文化到礦場地景,共同勾勒這一屆流浪者的多元風貌。
 |
自左上至右下為鄧紹辰、林新淯、楊凱婷、廖家琳、石梓廷與劉展倫。(雲門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
雲門「流浪者計畫」與智榮基金會深信青年應透過親身行走、直面未知,才能開拓世界觀,累積未來創造力。智榮基金會十多年來持續投入資助「流浪者計畫」,自2004年以來已支持174位青年展開跨文化與跨地域的探索,為更多青年開啟可能。
自喻為「老流浪者」的智榮基金會施振榮董事長,回憶高中時母親曾放任他北上一個月「流浪」。「在民國50年左右,那時從鹿港到臺北可是大事情喔!」他笑說。這段自由探索的經驗,成為他後來從理工領域「流浪」到藝文界的契機,他相信:「流浪,就是不斷走進陌生領域,腦筋會動起來,帶回新的想法,為社會做出更有價值的事。」
6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創作者即將展開各自的旅程。影像與音樂跨域的楊凱婷,曾任公視⼈⽣劇展《人生清理員》製作人,並參與國際展演與公共藝術計畫,她將前往蒙古與土耳其,深入觀察薩滿儀式與蘇菲旋轉舞,採集呼麥、馬頭琴、尼伊笛(Ney)等聲響,探討信仰與身體的連結,並計畫返國後發展「亞洲信仰聲景圖譜」,展開跨文化的藝術對話。
藝術家石梓廷以金屬與焊接創作見長,作品曾獲奇美藝術獎首獎、台新藝術獎提名。他將走訪澳洲東南沿岸與北部原住民地區,觀察土地紋理與神話美學,並以鐵屑與當地素材展開跨文化的材料實驗,最後於墨爾本駐村創作,嘗試將工業殘料轉化為當代神話的視覺語言。
戶外裝備設計師廖家琳,曾出版登山書籍與策劃山岳影展。她在22歲時因腦瘤接受開顱手術,透過登山重新找回身體力量。這次她將在紐西蘭展開90天的旅程,從毛利文化到世界級健行步道,以聲音筆記、攝影與身體日記記錄療癒歷程。
生根蘭嶼的旅創品牌「好,日常」主理人劉展倫,長期於蘭嶼、花蓮、阿里山實踐部落生活技能。他將前往菲律賓巴丹群島,走訪三座主要島嶼,觀察造舟工藝、飛魚祭典與漁獵方式,並以潛水記錄海洋生態,對照蘭嶼的文化經驗。計畫後半段,他將深入一座島嶼,參與當地信仰儀式與建築觀察,期望促成巴丹與蘭嶼的跨族群交流。
纖維藝術創作者鄧紹辰,畢業於北藝大劇場設計系及南藝大應用藝術研究所,曾駐村於臺灣部落與印尼日惹。此次計畫「流動中的織境」,將再度返回印尼,走訪薩武(Savu)、羅德(Rote)、蘇門答臘(Sumatra)等島嶼,並延伸至寮國、泰國、馬來西亞及菲律賓南部,透過訪談、紀錄與手作實作,深入理解織布作為生活、儀式與記憶的文化地景。
建築設計師林新淯,畢業於東海大學、陽明交大及美國雪城大學建築研究所,專長於空間與環境研究。他的計畫《Legacy》將聚焦澳洲因礦業開採所形成的地景與原住民土地返還運動,走訪北領地、南澳與新南威爾斯,並透過攝影、紀錄與訪談,探討資源開發與文化斷裂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