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愛樂7度訪台 系統介紹俄美近代經典作品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14/2/18 下午 11:54:30 / 文化藝術
被譽為全球5大交響樂團的紐約愛樂交響樂團今日第7度訪問台灣,由現任音樂總監艾倫‧吉伯特(Alan Gilbert)指揮,連續兩天在國家音樂廳演出。
|
紐約愛樂交響樂團今日第7度訪台,音樂總監艾倫‧吉伯特(右一)介紹演出曲目。(歸鴻亭攝影) |
成為首位紐約本地音樂家掌舵紐約愛樂的艾倫.吉伯特表示,父母都是紐愛小提琴家,從小就在台下聽,等於在紐愛長大;多年前更曾以小提琴手身分來台演出,這次首度以指揮家身分與台灣樂迷分享音樂,紐約愛樂在詮釋曲目有屬於紐約的風采,今晚開幕之夜挑戰經典曲目的新詮釋。
開場第一首是由曾獲得Beethoven Ring大獎、MIDEM古典獎、Choc de Lannée大獎及石荷州音樂節頒發的伯恩斯坦大獎小提琴家莉莎.巴蒂雅許薇莉(Lisa Batiashvili)合作蕭士塔高維奇《a小調第1號小提琴協奏曲》,巴蒂雅許薇莉詮釋得很精準,拉的樂音乾淨穩健,對這位在前蘇聯時期俄國作曲家在蘇共政權掌控下,必須時而逢迎又想維持自己藝術素養的夾縫中創作的這首還算擁有藝術良心的純音樂作品,一反一般協奏曲的傳統曲式,首樂章較慢版,次樂章則比較激昂,最後裝飾奏給獨奏家很好的表現機會,聽得出那種後浪漫主義和新古典主義交錯中的興味。
|
紐約愛樂交響樂團今晚在台北國家音樂廳由艾倫‧吉伯特指揮演出。(牛耳藝術提供) |
若以當時共產社會的環境下來看,蕭士塔高維奇雖經過兩次被蘇維埃體制社會主義譴責打入冷宮的遭遇,比起中國在文化大革命被鬥死的文化人來說,還算是幸運的,史達林死後還多次獲頒發多項國家的獎項和榮譽,能在政治與藝術間取得平衡而成為二十世紀少數名氣能傳至西方世界的作曲家,這首沒有政治包袱的作品值得細細聆賞。
下半場則從俄國回到美國,紐愛的演出風格立即回到令人懷念的伯恩斯坦時代,擺脫上半場嚴肅冷峻的俄式曲風,尤其樂手以姆指與食指交擊的節奏,立即能讓人想起《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電影裡兩個族群間的街舞場面,甚至連警察對太保吹哨的感覺都躍然呈現,當然〈某處〉(Somewhere)與〈今夜〉(Tonight)對懷舊樂迷的感動不會下於現在年輕樂迷欣賞《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裡〈夜的樂章〉(Music of the Night)和〈我對你唯一的的冀求〉(All I Ask Of You)的觸動心弦。
《西城故事》算是讓古典音樂走向當時的跨界、開創百老匯音樂劇的濫觴之作,在還沒有安德魯洛伊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音樂劇冒出頭的年代,風靡樂壇;這令人想到藝術的演化,以台灣為例,上一世紀的野台戲文化與電音三太子,現在可以進入國家音樂廳表演、新聞局時代被莫名其妙禁掉的靡靡之音,成為今日文化部非重視不可的影視音文創搖錢樹。
最後壓軸紐愛選的是純美國但來自俄裔的作曲家蓋希文管弦樂交響詩作品《一個美國人在巴黎》(An American in Paris),正是從傳統古典融入藍調爵士風格,卻又加進法式情懷的作品,蓋希文去巴黎創作此曲時已經完成《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與《波吉和貝絲》(Porgy and Bess),這首《一個美國人在巴黎》或許沒有他的〈夏日〉(Summertime)那樣流行,卻是極重量級的作品。
|
左為今晚小提琴獨奏家莉莎.巴蒂雅許薇莉,右為艾倫‧吉伯特。(歸鴻亭攝影) |
聽這首老美到法國一遊的創作,也能令人想起早蓋希文30幾年從歐洲到美國的德弗札克,創作的第9交響曲《來自新世界》與《美國》絃樂四重奏,一來一回的異國交流下創作的音樂可以對比。
明晚紐愛還有一場「柴可夫斯基之夜」,將呈獻俄國音樂家柴可夫斯基《第5號交響曲》,以及猶太裔俄羅斯鋼琴家奕非.布朗夫曼(Yefim Bronfman)合作的林柏格《第2號鋼琴協奏曲》。
對這次紐約愛樂訪台演出的另一項醒思,這麼好的世界級交響樂團來台,國家音樂廳仍有上百空位,顯示古典音樂表面上至今仍是小眾藝術,但反觀柏林愛樂來台的演出,增加戶外轉播就吸引數萬年輕樂迷坐在廣場或草坪聆賞,代表實際上台灣的音樂欣賞水準是很高的。柏林愛樂在卡拉揚時代那種高不可親的形象在賽門拉圖爵士的開放作風下更顯親民,反觀紐愛在伯恩斯坦時代那種親和感,若是也仿傚柏林愛樂,將更有推廣精緻音樂給買不起進音樂殿堂欣賞精緻文化的年輕愛樂族群的美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