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之聲" 臺灣國樂團讓編鐘管風琴相會
新網記者徐慧君台北特稿
2014/2/27 下午 08:23:03 / 文化藝術
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先秦時期樂器,由65件青銅鐘組成的曾侯乙編鐘複製件,共跨5個半8度音,12個半音齊備,重達6噸,今天搬上國家音樂廳。
|
臺灣國樂團首席客席指揮閻惠昌指揮曾侯乙編鐘複製件的演出。(歸鴻亭攝影) |
《王者之聲》音樂會由臺灣國樂團首席客席指揮閻惠昌促成,邀集台、德、中三地優秀作曲家作品,委託國家文藝獎及金曲獎最佳作曲人得主錢南章為編鐘與國樂團譜寫新曲,更邀請作曲家王乙聿為管風琴與編鐘暨國樂團合奏譜寫氣勢磅礡浩大的新曲,為台灣觀眾帶來難得一見的精彩演出。
閻惠昌表示,首度來台的編鐘音樂會因為樂器相當重,運送不易,不僅能演奏出現代鋼琴上所有黑白琴鍵的聲響,更以圓雕、浮雕、陰刻、彩繪等技法將人、獸、龍、鳳、花、幾何形紋等圖樣雕刻在編鐘上,展現古老東方的工藝技術及文化美學,觀眾可以在這場相當難得的音樂會中,欣賞從最上層到最底層的鈕鐘、甬鐘、鎛鐘發出高、中、低不同的音色。
他說,編鐘源自先秦時期,證明在春秋戰國時代東方就有12律的概念,比西方的12律早了1千多年;編鐘上更以圓雕、浮雕、陰刻、彩繪等技法雕刻圖案,全球只有3套複製件,有一套收藏於台北中山堂,而中國湖北編鐘國樂團的仿製件以現代技術做過音準校正,也適合與樂團及其他樂器配合演出。
|
由65件青銅鐘組成的曾侯乙編鐘複製件首次登上國家音樂廳。(歸鴻亭攝影) |
錢南章說,為了深入瞭解難得一見的編鐘,特別於去年9月前往香港,聆聽香港中樂團第37月季開幕音樂會《千年之聲•鐘樂龢鳴》,並參與3場樂團練習及彩排、兩場講座及1場正式音樂會,在5天的時間裡從聆聽到試敲,扎扎實實地了解編鐘的每一個面向,希望作品能將鈕鐘、甬鐘、鎛鐘不同特性的聲響極致發揮,讓台灣觀眾能從《序》這首曲子感受古老先人的奇妙創造。
他說,利用編鐘的聲響特性,刻意將編鐘寫於正拍,象徵天子帝王掌管凡間國樂團的霸氣,與傳自天堂的管風琴遙相呼應有不相妥協,同時,也以快速的三連拍創造不同的節奏,大大挑戰觀眾對國月的固有印象,也為中國湖北邊中國樂團帶來不同的挑戰。
另外,作曲家王乙聿為管風琴與編鐘暨國樂團合奏譜寫氣勢磅礡浩大的新曲《王者之聲》;德國作曲家老鑼(Robert Zollitsch)是將自己定位成一個研究亞洲傳統音樂的德國作曲家和音樂製作人,他親訪湖北博物館研究編鐘多年,對編鐘的音色及演奏技法有一套獨特的見解,作品每每令人驚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