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千萬賺上億 財團開醫院超級投報率錢真好賺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14/3/19 上午 11:52:05 / 財經金融
財團捐錢開醫院,是做善事?還是錢真好賺?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今日分析國內近3年醫院財報發現,有某家企業型醫院40年前由母企業捐助1,000萬成立的醫院,如今資產規模已累計超過100億,卻每年透過房租、利息或外包等關係人交易,讓母企業有上億元營收,是「超級投報率」的生意。
|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長劉梅君以長庚為例,董事名單都是「國王的人馬」,是否保有董事獨立性令人存疑。(歸鴻亭攝影) |
醫改會董事長劉梅君表示,醫院藉由「散財童子」、「萬年包租公」、「金主變債主」、「裙帶外包」等各種複雜的關係人交易手法,每年與原捐贈財團進行上億元的交易,但現行法規卻未揭露董事會成員背景,讓外行人看不出門道,難以監督。
劉梅君說,財團法人醫院設立時,捐贈者已享抵稅優惠,所以醫院屬於社會資產「公共財」,但現有法規規範太鬆散,加上社會的誤解,讓醫院被視為財團財產,難怪越來越多財團或教會爭相籌設醫院,財團法人醫院越蓋越大間;要求應修法責成法務機關啟動醫院反貪腐機制,揭露董事會成員利益背景,加設公益監察人。
|
醫改會執行長劉淑瓊(左)舉出1,000萬成立的醫院,如今資產規模已累計超過100億,「錢真好賺」。(歸鴻亭攝影) |
醫改會也引用衛福部財報審查委員意見,點名馬偕醫院、長庚醫院、振興醫院都有巨額捐贈給相關醫學院或團體,導致醫院由盈轉虧,究竟是利益輸送、還是友情資源挹注,缺乏相關監督。
醫改會執行長劉淑瓊則指出,醫改會曾在去年底點名長庚、國泰、亞東等7家醫療財團法人,明明業務量及稅後盈餘都上升,人事支出比例卻下降,質疑院方並未善盡照顧醫護人員責任;醫療財團法人等非營利機構不是不能賺錢,而是盈餘應該盡數用於提升醫療設備,以及改善醫護人員勞動條件,而非作為紅利回饋股東。
長庚從98年起,由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在擔任董事長,15名董事主要都是醫院高層、台塑集團關係人擔任,只有一名外部董事,中間雖然有換人,但都是「國王的人馬」,是否保有董事獨立性令人存疑。
該會檢視醫院財報資料,發現醫院與原捐助企業,關係有如蜘蛛網般錯綜複雜。醫改會舉例,馬偕醫院100年對外捐贈金額超過9億,導致當年虧損1.7億元,而且大額捐款主要是捐給馬偕護專、馬偕醫學院。長庚醫院99年也大筆捐錢給長庚大學、長庚科技大學,振興醫院連續多年捐贈上億元給婦聯基金會。
|
醫改會以行動劇諷刺財團開醫院根本是假行善事之名卻擁有「超級投報率」。(歸鴻亭攝影) |
醫改會要求,馬偕、長庚、振興等醫院大額捐款,流向企業相關機構,應提出董事會名單及利益揭露,並主張法務機關應建立醫療財團法人防貪的機制,行政院也必須盡快提出財團法人法,免得財團法人醫院成為三不管地帶。
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王宗曦事後回應,現行醫療法中已有專章、多達18條法規規範全台69家財團法人醫院財務,一年申請一次財報,不僅須由會計師審核簽證,還得交由醫管、會計等財報審查委員審核,一一公告在衛福部網頁,資訊透明公開,每3至4年還得接受實地查核,且財團法人醫院也得繳17%營利事業所得稅,該繳的稅一毛都逃不掉。
至於醫院「入不敷出」是否涉及利益輸送?王宗曦說詞仍倒向財團醫院,認為若醫院支出是用於社福、臨床研究、醫療服務、設備更新、醫事人員培養及增聘等公益事業,社會也應該正向看待,認為「畢竟對民眾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