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至最愛
檢視信箱
進入商場
前往藝坊
 
現在時間 現在時間

Hi, 您尚未登入喔! 會員 登入 註冊

略過巡覽連結

"人文空間"10歲 高希均呼籲"閱讀救自己"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10/7/18 下午 10:38:59 / 文化藝術

 「93巷人文空間」,很典雅的名稱,與「明星咖啡屋」、「紫藤廬」,不管是空間還是屋廬,卻都是文人雅仕留連忘返的地方。

高希均創辦"93巷人文空間"10年了。(歸鴻亭攝影)
 「93巷人文空間」今天舉行10週年感恩茶會,比起民國38年成立的「明星咖啡屋」,或是民國70年周渝經營的「紫藤廬」,「93巷人文空間」算是晚輩,但是人文氣息瀰漫、空間設計高雅則有過之無不及。

 比較相同的,則是原本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擔心的,今天該事業群發行人兼事業群總編輯王力行透露出來,「可別把『人文空間』搞成『人文食堂』」,不過,這些騷人墨客也要吃飽才有力氣談文論藝,縱使懷抱人文理念更需要擁有商業機制來維持損益,因此不管是空間還是屋廬,都靠餵飽文化人士的胃腸,才能引出他們的靈感;當然,這些藝文人士回饋的收益就支撐住這些空間與屋廬,真是良性的「人文社會食物鏈」。

 這個28年前因為高希均到北歐丹麥,體驗他們在生活品質及生活情趣上細緻的追求,然後創建的「人文空間」,要提供一種閱讀的空間與心境,要將它變成一個可以沈思、靜慮、閱讀、談話,以及學習的心靈旅棧,而這個Cafe Encounter,轉眼10歲了。

高希均頒給齊邦媛一個溫馨的獎項。(歸鴻亭攝影)
 於是,今天的「93巷人文空間」,來了當初幫忙這裡設計空間的姚仁祿、創作《巨流河》的齊邦媛、前台大校長孫震、中央研究院院士于宗先、前行政院新聞局長邵玉銘、前《聯合報》總編輯張作錦、文學家林文月等,讓這10歲的文藝沙龍一下子又充滿人文學術的氛圍。

 曾擔任大愛電視台總監,現又創立大小創意齋,自己擔任創意長的姚仁祿說,設計一個有書、有咖啡香味的地方是一直以來的夢想,他原來想40歲時退休就去創建這樣一個空間,結果人生不如他所想,跑去當志工,一晃眼20年過去,書店也沒開成、咖啡店也沒蹤影,現在60歲了,看到「人文空間」,10年前設計這裡的感覺猶如昨日。

 超過80歲還健談風趣的齊邦媛說,她在先生病倒後才開始寫《巨流河》,每天寫著都擔心自己明天就會死亡,總是趕緊告訴朋友,「簡媜,我下面要寫什麼……」萬一死了起碼有人續筆,「結果還沒死,書就出來了。」讓她感覺80多歲還可以做很多事,現在在座60歲的起碼還可以做2、30年的事,所以要活著有價值。

 資深新聞人張作錦說,這裡真正吸引的是人文藝術,經常舉辦大型的、中型的、小型的甚至很小型的活動,可以見到許多學者、文人以及各界的菁英人物,與這些人互動可以增長見聞、開拓眼界,甚至進行腦力激盪,許多有價值的思想觀念與創作都是這樣產生的。

 現任中華民國外交部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主委的邵玉銘說,回想上一世紀20年代有《新月》雜誌、30年代則是《獨立評論》、40年代是《觀察》、50年代有《自由中國》半月刊、60年代則有《文星》、70年代《大學》、《夏潮》雜誌,但80年代之後就沒有人文社會、思想批判的雜誌了,高希均的《遠見》、《30》、《小天下》等都是好雜誌,但都在財經、管理層面,若是在人文上,能出如類似當年美國《紐約客》、《大西洋月刊》、《紐約書評》那樣的雜誌,就取名《人文空間》,一定更棒。

 高希均作結論,他說,他出了一本書叫《閱讀救自己》,因為「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看書有了學問自能帶來財富,在座大部份學者專家都是靠讀書才得到今天的地位,而他當年在中興大學讀書時辦一份雜誌擔任主編,有一位東海大學的女生投稿,覺得不錯就連登兩期,然後約了見面,就是已經結婚50年的「顏如玉」,他的夫人劉麗安。

 這就是「93巷人文空間」10歲生日的點滴,充滿人文與學術的生日,讓許多文人學者的夢想在這裡持續下去。
頻道:捐贈贊助 分類:文化藝術
專題:麻念台 日期:2010/7/18 下午 10:38:59
關鍵字:

留言版

文章主題
(回覆時可不用填)
姓 名
評 等
    
Email
驗證碼
ABC (有分大小寫)
留言內容

回覆主題
圖片
     

閱讀更多麻念台報導
麻念台報導列表
2024大亞洲藝術聯盟協會鍾經新續任理事長
文化藝術 2024/11/17 下午 07:55:52

閱讀更多新網專題
新網專題列表

閱讀更多新網新聞
新網新聞列表
里仁推廣國產雜糧有成 獲農糧署頒贈感謝狀
產業經濟 2024/11/14 下午 06:10:06
排灣族手紋耆老李直英Liveges Rusiguwan辭世
回憶紀念 2024/11/13 下午 07: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