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公共藝術多元化 台博館"好時光公共藝術節"今晚開幕
新網記者歸鴻亭台北特稿
2010/8/20 下午 10:55:20 / 文化藝術
過去台灣在戒嚴時代的所謂公共藝術,就是那些威權統治者自以為了不起的個人雕像;現在,公共藝術已成為生活的一部份,型態多變充滿創意,而朝多元方向發展。
|
文建會主委盛治仁在台博館"好時光公共藝術節"開幕式頒發"全民開竅"人孔蓋創意設計首獎。(歸鴻亭攝影) |
國立台灣博物館自8月20日起至11月20日,展開一系列「好時光公共藝術節」活動,在台北中正區舊城核心區域,將有三件永久性及十三件臨時性藝術作品將散佈在台博系統區域內,還將整合不同類型且多元的藝文欣賞、展演計畫、教育分享等過程,以現地製作、新作、過程性作品及論述空間生產等不同方式進行呈現,從藝術家的眼光再現台北風情。
文建會主委盛治仁今晚在開幕式中表示,民眾對於公共藝術觀念逐漸改變,不再單一侷限在雕像藝術,由於法律規定公共建築需提撥1%預算作為公共藝術經費,公共藝術融入民眾的生活當中,已不再遙不可及。
盛治仁說,一個國家國民的文化藝術的素養應在日常生活當中自然養成,藝文的創意才是文化的經髓所在,這也是文建會推動「生活美學」的宗旨,希望大家一起努力將藝術帶進生活,提升民眾美學素養。
|
陳怡潔《時光流‧記憶體》影音VJ秀將台灣博物館變幻成五光十色的空間藝術。(歸鴻亭攝影) |
台灣博物館館長蕭宗煌則指出,建立至今已經百年的老博物館,如何能有新的面貌,來迎接下一個世紀,從2005年起在文建會協助下開始台博館成為首都核心區的台博系統規劃,開始進行各種公共藝術的建置。
蕭宗煌則指出,「好時光公共藝術節」廣邀國內外多位傑出藝術家、跨領域藝術工作者、表演藝術團體、文化創意產業者一同思考藝術公共參與的種種可能,讓藝術家們攜手走出畫廊、室內展示空間,跨出表演舞台與劇場空間,甚至跨界操作具備多元面貌的藝術活動,將以更廣闊的公共藝術參與精神,為本區城市生活文化進行發掘聯想,提出各具觀點的見解及感動,共同累積為藝術節慶的文化質量及國際城市的交流內涵。
開幕典禮中頒獎「全民開竅」人孔蓋創意設計得獎者,並有「隱形時光」臨時性藝術設置計畫,由陳怡潔《時光流‧記憶體》影音VJ秀揭開序幕,其他與案藝術家及作品將於藝術節期間配合古蹟新生陸續揭幕,包括日本籍鈴木貴彥 Takahiko Suzuki《過程》(設置於台博館內)、日本籍Paramodel《極樂模型》、德國籍Aram Bartholl《Google Map Marker》(皆設置於鐵道部園區)本土藝術家劉和讓《夏日地毯16-38》、游文富《漫步舊時光》(設置於二二八和平公園)、黃蘭雅《水花漂》(設置於二二八和平公園水池)、邱昭財《泡泡塔》(設置於台博館館前廣場)、李文政《遙遙火車》(設置於台博館前左右兩側公園小廣場)、崔永嬿《走,去台北城》(設置於鐵道部建築帷幕立面)、李國民&陳幸均《臭氧釀?》(設置於台博館內及後側)。
另外,「古蹟亮相」為永久性公共藝術作品,其中設置於勸業銀行左側地面之麻粒試驗所《豐盛富足》已完工,其他與案藝術家及作品包括:黃沛瀅《琉雲光景》(設置於樟腦廠第二典藏大樓外牆立面)、林家祺《繼往開來》(設置於樟腦廠外側人行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