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雙連畫" NSO呂紹嘉與王怡雯對談有感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10/9/11 下午 10:33:10 / 文化藝術
今日下午,國家交響樂團(NSO)新任音樂總監呂紹嘉為新樂季即將演出的「馬勒第五」開設講座,但是最值得稱道的應該是介紹了年輕的當代作曲家王怡雯《台灣雙連畫》。
|
王怡雯(左)以幻燈片呈現水彩畫來說明"台灣雙連畫"的意境,呂紹嘉(右)靜靜聆聽。(歸鴻亭攝影) |
近半世紀以來,台灣的古典作曲家走得很辛苦,從早年被稱為「文化沙漠」的文化環境裡,看著當時所有的樂團都只會選擇西方樂曲,本土音樂創作者幾乎沒有發表作品的空間。
戰後初期江文也、郭芝苑算台灣現代民族音樂開拓者,但僅止於他們的個人創作;1959年許常惠從法國經日本回來,根據日本女詩人高良留美子詩作《昨自海上來》創作女高音獨唱曲,雖然只是一首小品式的創作,卻對國內音樂界造成相當大的衝擊,後來《葬花吟》、《白蛇傳》歌劇,《百家春》協奏曲的發表,繼而成立「製樂小集」提供年輕一輩音樂家發表創作園地,台灣開始有了作曲家萌芽的機會。
包括史惟亮的《諧和》豎笛與長笛二重奏、馬水龍的《梆笛》協奏曲、潘皇龍《蓬萊》管弦樂、蕭泰然《一九四七》序曲、賴德和《紅樓夢》、錢南章《號聲響起》交響曲,以及接著如繁星冒起的新銳作曲者,讓台灣的精緻音樂天空更形閃亮,而最能直接鼓舞這些音樂創作者願意投身這個美好領域,就需要國內的重要樂團能夠為這些新作演出。
|
呂紹嘉(右)與王怡雯(左)對談"台灣雙連畫"。(歸鴻亭攝影) |
呂紹嘉在今日的講座裡一開始就強調,在他上任的第一個樂季的第一場音樂會,就安排王怡雯的作品首演是很重要的事情,希望在以後的樂季都能安排本土作曲家的創作演出。
他表示,王怡雯的管絃樂法掌握很好,又是一位畫家,這首曲子呈現出像一幅幅水彩畫的意境,雖然並沒有完全使用東方的音階來表現,卻很成功的讓作品充滿東方的意味。
原籍台南目前住在美國的王怡雯說,《台灣雙連畫》分為兩樂章,第一樂章為慢板「觀音山-絢麗的日落」,第二樂章為快板「媽祖-三月遊行」,每個樂章分別有兩幅與音樂內容呼應的雙連畫,特別加入二胡與古箏,運用國樂器特殊的音色及演奏技法融入於管弦樂中,藉由國樂與西樂的融合,產生的和諧共鳴之音樂氛圍,來表達心中優美深刻的台灣風土人情。
執國家交響樂團牛耳的NSO,為王怡雯《台灣雙連畫》在台首演,還在演出前舉辦音樂總監與音樂創作者對談,是很好的示範,國台交、北市交其實多年來也都在這個為本土或華人作曲家作品提供演出機會,希望會有更多國內樂團不要只是迷信西方作曲家作品才有票房的重商主義,為新一代的台灣音樂建立長期固定的發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