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兩岸三地合力製作多媒體音樂歌舞劇"電影之歌"
新網記者麻念台台北特稿
2010/9/26 下午 11:07:39 / 文化藝術
中國近代戲劇並不完全汲取傳統明清時期的藝術型態,民國成立之後東西文化急速交流,國共分裂兩岸分治則造成雙方各行其道,直到這些年開始交流,拜資訊與科技及發展飛速,產生的現代劇多樣且充滿實驗性的未來感,《電影之歌》算是這樣的劇種。
 |
"電影之歌"開場銀幕與實際演員交錯展現。(歸鴻亭攝影) |
導演田沁鑫承認這是模仿西方音樂劇型態創作的第一部中國音樂歌舞劇,但加入大量的多媒體特效,2005年在中國首演的製作群就包含兩岸三地編導演藝人才,2010年來台首演新版作了極大更動,但精神基本相同,是對中國電影成長緬懷與紀念。
現代表演藝術的舞台效果多樣與炫麗似乎已經不算稀奇,《電影之歌》開場以中國電影開創元老的肖像搭配上一世紀懷舊的京華影像,與結尾時男主角最後獨白以書法表現,再用特效飛褪,再將大陸港台重要電影作品以類似Flash效果呈現,增添不少人文氣息,是標榜中國第一部以科技顯示舞台豪華氣勢中比較令中國觀眾喜愛的橋段。
整部作品標榜的多媒材與佈景巧妙的結合,是頗有原創實驗精神的,部份換景有的是真人、有的卻是在影片中的人物,全劇一氣呵成,沒有中場休息,演員就是換景人員,與過去傳統戲劇花費鉅資搭建場景比較,現代舞台拜先進影音媒材之賜,《電影之歌》就靠一張薄幕及橫跨舞台的幾片兩面都可運用的簡單背景,就完整撐住大半場的舞台效果,卻不顯得單調。
在故事取材上,則仍明顯看出從民初開始所有通俗作品少不了的鴛鴦蝴蝶結構,一定是雙生雙旦情感糾葛、兩代觀念衝突,加上大時代的背景包裝,可以套在任何近代小說與劇目的大綱裡,甚至拿大陸不久前虹影的作品《上海王》來比較,組成的成份與時代背景都有幾分相同,從這個角度看,中國尚缺乏真正能進行原創劇本的新生代劇作家。
 |
以多媒體特效表現的火車進出站場景簡單而有氛圍。(歸鴻亭攝影) |
從民初話劇到兩岸分治後,中國搞了許多年《扭秧歌舞》那樣從民間轉為政治作用的樣版戲,台灣則在軍中同樣弄話劇隊、藝工隊的年代,然後到中國學習舊俄的契訶夫《海鷗》、《凡尼亞舅舅》,或果戈理《死魂靈》,甚或杜斯妥也夫斯基或屠格涅夫,台灣則開始全盤模仿歐美,田納西‧威廉斯《慾望街車》、《熱鐵皮屋頂上的貓》,或貝克特《等待果陀》,以及更早的莎士比亞或古希臘的悲劇,難得現在,中國不再只有舊蘇聯開始改革開放、台灣覺醒消化完西方精髓後進行本土創新,大環境提供許多藝術家創作的廣闊空間,更應該有好的劇場作品產生。
在歌舞劇的音樂、戲劇、文學、舞蹈與舞台美術等融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本質來看,這齣號稱中國第一部舞台音樂劇,要能打進國際劇壇,尚欠缺的不是高科技的舞台效果,而是劇本中是否有較能表現人性本質的元素,而不只是浮面的歌舞場景;若要靠歌舞取勝,那起碼兩岸三地或許期望誕生一位安德魯‧洛伊‧韋伯,能寫出《萬世巨星》裡的〈I Don't Know How To Love Him〉、《貓》裡的〈Memory〉,或是普啟尼《杜蘭朵公主》中的〈Nessun dorma〉或《托斯卡》〈E Lucevan Le Stelle〉那樣能膾炙人口的主題曲或詠嘆調,否則要在劇場藝術領域永垂不朽是尚待加把勁的。